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0节 (第4/9页)
跟将军们趁着斐迪南大公之死,趁机掌握了奥匈帝国。面对越来越多的请战之声,同时也警惕的发现了政府正在不断的cao控媒体跟各种工具煽动帝国敌视俄国跟仇视塞尔维亚。隐隐感觉到不安的老皇帝只好做出了妥协,他同意召开御前会议。御前会议上,主张战争的激进派和主张谨慎的温和派僵持不下,最后勉强达成妥协——征询德国的意见。 为得到必要的保证,贝尔希多尔德的内阁秘书亚历山大·霍于奥斯伯爵,乘车前往柏林,带了一封弗兰西斯·约瑟夫写给德皇威廉的询问信,由奥地利驻柏林使节马里希·施策居尼伯爵转交。弗兰西斯·约瑟夫询问,如果奥地利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它能依靠德国吗?施策居尼星期天在同德皇的一次愉快的午餐会上,得到了答复。会谈未作记录,但施策居尼大使报告,“即使事态发展到奥匈帝国同俄国开战的极端,我们依然得到保证,德国出于它通常作为一个盟国的忠诚,将站在我们一边。” 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淹没在细节中而不为人所知。尽管奥匈帝国国内的媒体随后大肆报道德奥两国的友谊跟德皇的承诺,英国人甚至讽刺道:“那个疯子以整个德意志帝国资源为担保而随便填写的一张空白支票”。然而没人知道的是,实际上对于盟友奥匈帝国国内局势的变化,德皇威廉二世此时感到的是一种无力感和孤独感。自从从远东中国意外得知了意大利意图背叛同盟国体系的情报后,德国一直都没有放松过对意大利的拉拢跟威胁,情报机构更是做出了倾斜,每日都有大量的有关意大利高层的情报送往德国。然而,现在意大利国内,亲近德国的新总理西德尼·桑尼诺处境并不是很好。意大利国内从国民到王室都对他普遍带有敌意,这导致新政府成立以来步履维艰,不但财政困难而且得不到国内各界的支持。更令他感觉到手脚冰冷的是,意大利国内的报纸,普遍表示了对英法同盟的向往跟对德奥两个盟友的敌意。而意大利国内的将军们,原谅了那些更愿意在情人的肚皮上冲刺的将军们吧。从意大利发回来的情报总结起来只有一句——一旦全面开战,意大利恐不可信! 威廉二世已经经不起另一个盟国的背叛了,如果在这件事上不支持奥匈,势必在德奥之间造成离心力,虽然他对德国的实力有充分信心但毕竟英雄难敌四拳,德国今后地发展空间更加狭窄。为了将来,即便是战争也不可怕。威廉本人将战争和和平分为好的战争和坏的和平,如果和平是以德国牺牲盟国为代价换来的,他宁可不要。显然这么多年的身居高位,这位一直被称呼为‘狂人’、‘精神病患者’、‘疯子’的皇帝,已经开始理解跟接受他的半个老师——前首相俾斯麦的外交观点了。 当老皇帝收到德皇的承诺时,他的和平感突然化为乌有。他喃喃自语地说道:“现在我们不能再回头了,将要有一场可怕的战争。” 在取得德国地保证后,再次召开的御前会议一扫前次动摇犹豫的气氛,变得亢奋而激进,而德国地保证犹如给奥匈帝国打了一支强心针,让他们更加强硬——奥匈的战争决心已下,接下来就是准备如何找塞尔维亚人算账。 会议上唯一反对对塞尔维亚动武的奥匈帝国高层是匈牙利总理伊斯特冯·蒂绍伯爵。他担心入侵塞尔维亚会招致同俄国打仗,还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吞并了塞尔维亚之后,在二元君主国中,匈牙利的地位将降为奥地利的一个很小的伙伴。贝尔希多尔德庄严地保证塞尔维亚继续独立,在他的卷宗中有许多肢解塞尔维亚的计划。他向匈牙利总理伊斯特冯·蒂绍伯爵保证,日后塞尔维亚将被分割成几部分,分别并入奥地利跟匈牙利,以保证两方之间的权益。蒂绍受了贝尔希多尔德的欺骗,勉强同意支持奥地利。 经过御前会议的最终决定,约瑟夫皇帝颁布了敕令:“本皇帝已决心武力讨伐塞尔维亚,众大臣速作全面准备。”总参谋长康拉德将军和外交大臣贝尔希多尔德作为最坚决的主战派主持制订策略:为了掩饰奥匈的目的,给军队动员争取时间并抓住一切有利条件塑造本国的“和平形象”,两人决定先向塞尔维亚提交最后通牒,措辞要狠,开价要高,务必使其不能接受。待塞尔维亚政府拒绝通牒后立即开战,最好能在俄国干涉前造成既成事实。 对于欧洲局势的报道,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也是连番报道。尤其是现在政府的咽喉报纸——中国之声,更是每天连番上阵报道,自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之后半月,每一天的头版都给了万里之外的另外一个国家发生的意外事件。面对国内的疑惑,李汉亲自提笔在报纸上写了一段话,语气充满了复杂跟不安,“萨拉热窝枪声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