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陆权强国_第36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1节 (第6/7页)

迁怒与孙宝琦。只是去年同国民党及李汉的大战之后,袁世凯赖之以为柱石的第二、三、六师遭李汉部重创,虽说他击败了国民党将河南、江苏、福建纳入掌握之中。但是,影响力却因为李汉的崛起受到质疑。在北洋内部,他的嫡系三师遭到重创,这也给了其他不满他的势力可趁之机。

    比如之前一直待在日本的盛宣怀,他便趁机派遣爱子盛恩颐往湖北出钱置办了一些产业。并趁这关系跟权势滔天的南疆十省总督巡阅使李汉走上了关系。这事还要从几年前的汉冶萍公司说起,当初武昌起义后,湖北成了革命军的天下,而汉冶萍是大清官僚们办的实业,自然也成了革命的对象。李汉占领了湖北之后,将汉冶萍收入麾下,虽说那日本人在汉冶萍中占了不少股份,但盛宣怀名下也占了数百万的份额。只是当初盛宣怀逃往日本,又见无权的自己不能从革命党李汉手上抢夺回汉冶萍,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里咽,默认了李汉通过各种手段摊薄了他在汉冶萍里的股份。

    得了李汉的默许,他盛宣怀便悄悄的经香港绕了大半圈从广东进入了李汉的统治区内。袁世凯的通缉令到了李汉治下便被他挡了下来,这半年来盛宣怀虽说也算老实的待在武昌三镇置办产业,可总归还是怀念大清的时候呼风唤雨的感觉。分外不喜寄人篱下的他一直都在联络当初旧部,这半年来也算是给袁世凯找了不少麻烦。最起码北洋的一帮钱袋子,现在开始跟他哭穷了。

    这也是为什么袁世凯迁怒孙宝琦跟李汉庇护盛宣怀的原因。

    许是远离朝堂太久,徐世昌动了重返政坛之心。这心一起,早前推辞袁世凯邀请的意思都变了味道。

    “兄长何其不智,你意忘了清室于你可谓皇恩浩荡?前年你还亲口说过“不忘清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议和之际,你曲从袁谋,已为人所议;今再为袁效力,将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徐世昌的徐公馆内,今天一位客人闻听到了风声从天津赶来,却是要劝说他拒绝袁世凯的邀请,熄了入阁做那内阁总理之心。

    此人不是旁人,乃是徐世昌的弟弟徐世光。当然,他并不是真的反对徐世昌复出,只听他道:“兄长不可糊涂,现在北洋军河南大败,元气大伤。山西、河南门户眼看不守,袁氏威望也是一落千丈。此时南北诸位皆在观望之中,兄长切莫心急走了错路!”

    言下之意你两年都能等了,不能再等局势稍微清明一些,再出山吗!

    随着北洋军河南战败,现在北洋集团内部以盛宣怀为首脑的反袁势力,却是准备趁机发动将袁世凯赶下台去,并将他作为此次李汉发起的护国之战的替罪羊。然后,趁现在的局势还没糜烂到不可收拾,由跟李汉搭上了线的盛宣怀出面收拾局面,以退为进,确保北洋的中枢地位。但是盛宣怀也知道他逃往日本两年间随着大量家产被袁世凯抄没,对北洋系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能跟几年前相比了。不过盛宣怀老谋深算,一早便派心腹前往天津拉拢了徐世昌之弟徐世光加入了他的反袁集团。现在听说了袁世凯依旧在拉拢徐世昌,希望他出山相助,他也跟着心思活络了起来。赶忙派徐世光前来游说其兄,希望其能出山帮助自己。

    手段还不止这些,那盛宣怀也从李汉跟袁世凯的身上认识到了背后没有洋人支持很难成事,于是一早便派人联络了英日两国,希望能借洋人的影响力,赶在护国军杀到京津之前将袁世凯赶下台去。

    徐世昌许是耐不住晚清遗留的寂寞,不愿就此沉沦,终老林下了。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务总理之显赫,其诱惑力可谓大矣。何况他也自谓一旦任职,“英雄”即有用武之地,只要施展才能,为国谋利,博取贤名,不也抵得过“不忠”之谤?不过他终究眼光还是十分毒辣,未尝看不清楚现在的局势不利北京,所以这段他观望的时间,也是盛宣怀拉拢他的最佳时间。

    “友梅之意我已知晓,只是耐不住慰亭几番盛情。何况当前局势未明,我却不急回复与他!”

    徐世光见他不想多言,又想起了盛宣怀的许诺,只好酝酿台词继续劝说,“兄长万万不可答应,那李易之之兵已经半步迈入直隶,袁氏纵使调兵遣将,当初掌握山西、河南尚不能守,如今只靠山东、直隶便能守住?我知兄长素来有大志,只是若北京仍被袁氏掌握,恐大兄出山亦要遭遇祸连,到时再想翻身便万般困难了!”

    徐世光形容的不错,现在的袁世凯。确实是四面楚歌,空前孤立。

    河南、山西战场上护国军的快速推进,五六个主力师在护国军的飞机、战车冲击之下不仅损失惨重,也几乎将两省拱手让给了李汉。北军的大败不仅使北京外强中干的真实实力被曝光,也使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袁世凯威风扫地。面对四面楚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