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古今小说(全6册)_女贞子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女贞子歌 (第12/13页)

来是明朝的官兵。崇祯初年,将帅不和,有个袁总督,拿一个毛总兵——叫毛什么来的?”孙老六用手指敲敲额角,“一时想不起来了。”

    “是不是毛文龙?”琴娘听她父亲讲过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故事,所以能及时提示。

    “对、对!王小姐你真行——”

    “老孙!”琴娘纠正他说,“叫我王少爷。”

    “噢,我又忘记掉了!”孙老六歉意地笑,然后重拾话题,“毛文龙部下逃散了,落草为寇。后来一班明朝的将官,投降了大清封为王爷。像孔有德、耿仲明、祖大寿他们的部下,也有不服气、不愿意入关的,跟毛文龙的部下合在一起,占山为王。本来只跟做官的为难,后来就滥了,凡是过路旅客都要抢。如果是有身家的掌柜、少东,便掳了去,好酒好rou款待,通知他家拿钱来赎。”

    “那么,怎么叫红胡子呢?”

    “人人要脸,树树要皮。本来是官兵,做了强盗,自然丢脸,所以胡子抹成红的,让人见了吓一大跳,就不敢去细认他的脸了。”

    “这真叫‘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琴娘又问,“烟筒山在什么地方?”

    “在‘东道’,过盘石往北,快到吉林了。”

    提到“东道”,琴娘不免萦怀,因为范慕希去的就是这条路,倒要多打听一下。

    “这劫案,出在哪一天?”

    “据逃回来的客人说,是在四五天以前。”

    “那么,这里到烟筒山,要走几天?”

    “也不过五六天的工夫。”

    四五天加五六天,差不多便是十天。这一说,不就是范慕希刚好去到那个地方吗?

    因此琴娘顿觉心跳头晕,大感不安。托孙老六向逃回来的客人去打听,得知结伴同行的客商中,有个cao江南口音的人,年岁相貌都像是范慕希。琴娘便越发焦忧,悬心不已,无法入梦,眼睁睁地挨到天亮,起身漱洗后,亲自到柜房里去找罗掌柜。

    罗掌柜犹未起身,只找到孙老六。“老孙!”她问,“我想去求支签,问问我那位长亲的吉凶。你看到哪里去求?”

    “关帝庙最灵。”

    “在什么地方?”

    “在地载门教场。”

    “老孙!”琴娘央求,“请你陪我去一趟。”

    “好的。不过得请你等一会儿,等我把该干的活儿干完了,才能有空。”

    旗人最崇敬武圣关公,所以这里关帝庙盖得巍峨高大,庙貌极其庄严。正殿悬一块蓝底金字的匾额:义高千古。上款书明“崇德八年敕建”,是在太宗驾崩那年造的。

    关帝庙前极其热闹,旗人来拈香的极多,有男也有女。旗下大姑娘天足长袍,婀娜爽健,兼而有之。其中有一个,穿着白缎绣红牡丹的旗袍,两把儿头上缀一朵极大茶花,一双翠叶长耳环不断地在又红又白的双颊边摇晃,眼睛是一双斜飞入鬓的凤眼,昂着头,踩着花盆底,高视阔步。那副贵族格格的骄态,着实令人侧目。

    这位格格对别的“臭男人”都不放在眼里,独独对琴娘这个易钗而弁的“爷们”大为注目。也许是看得出了神,疏忽了脚下,脚下的花盆底只凭中间一小块圆木头支撑,经过一块活动了的青石板,陡地一蹩,整个身子便往一旁倒了过去。

    琴娘忘记了自己是男装,便也忘记了男女的“大防”,抢着去搀扶。动作既急,又以无所顾忌,竟自拦腰一把抱住,刚想张口警告:“小心!”哪知脸上已着了一掌,火辣辣的疼。

    这下琴娘可气坏了。“好意扶起,你怎么打人?”她气呼呼地质问。

    谁知那格格气比她更盛。“打你!”她扬着脸,用极清脆嘹亮的声音嚷着,“岂止于打你?还要叫你识得利害!光天化日之下,你怎敢这么无法无天。”

    琴娘还是莫名其妙,孙老六却急坏了,因为跟随那格格的护卫都已围了上来,气势汹汹便待抓人,于是急忙赶了上来,请个安说:“格格,你别动气。我们这位小姐,是好意。”

    这一说提醒了琴娘,才知道无意中惹了个极大的麻烦,被误会她是轻薄少年,有意调戏,然而要分解,却又难以措辞。就在这迟疑之际,那格格问她身边的嬷嬷:“你看,说‘他’也是女的,咱们饶了她吧?”

    “格格,别听他胡说。”有个护卫表示异议,“南蛮子的鬼花样多,非得验明了不可!不然,让大人知道了,吃罪不起。”

    “这话说得是。”那嬷嬷怕担责任,随声附和,“该带回去验一验。”

    “好吧!你跟着去。别为难她!”

    验明正身倒是不费什么事,然而跟着就产生了一个严重的疑问:单身女子,路远迢迢从江南来到关外,而且化成男装,这踪迹未免太诡秘了些。尤其盛京是龙兴之地,达官贵人冠盖相望之盛,仅次于京师,则琴娘此来,可是有什么异谋?是打算行刺,还是联络逆党,阴谋叛乱造反?

    这个罪名如何承当得下?琴娘照实陈词。问官是个久居关外的旗人,听不明白,因而琴娘透过在堂担任通事的一个汉人,愿意做一张“亲供”呈阅。

    这个要求被接纳了。通事带她到了一个小房间,取来笔砚,让她自述行踪。为了求信实,琴娘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