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5节 (第7/8页)
岛德军陆军总共只有四千人,现在却有一个完整编制的德国步兵旅加上海军陆战营跟征召的曾经服过兵役的侨民共有万余可战之兵。而且还有中国这个‘准盟友’的兵力支持,没有了后顾之忧,又有中方提供了近万劳工代为加固城防,青岛可谓固若金汤。 随着欧洲战局的扩大和深入,青岛的战备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德国方面一直在为可能来临的战事做准备,海军主力撤走了,中国海军主力又不是日本对手没有被调往胶州湾。于是中德双方通了气之后,青岛派出了雷击舰s90、s91、s92三舰干脆就在胶州湾入口处大模大样的布雷。而这一过程直到9月21日晚才被2艘英国驱逐舰发现并招来攻击,s90、s91、s92三舰凭借熟悉环境的优势躲入海图上标注为“浅水区”的海域,尾随的英国驱逐舰“肯奈特”号随即遭到海岸炮台的攻击,被迫返回,但经历了两天的忙碌胶州湾布雷行动已接近了尾声。 在德国紧锣密鼓筹划青岛防御时,日本方面也没有闲着,针对中国、政府出乎意料的强硬态度,日本国内已经做出了他们认为最万全的准备了。可别忘记了对德宣战进攻青岛,日本掌握了全部主动权,而且中日两国在国势对比上,也是日本占去绝对优势。所以尽管国内尚有少数谨慎派担心中国可能还有什么底牌,但国内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不过色厉内荏,无非是强撑面子硬表态而已。中国真要敢阻挡帝国谋夺山东,则帝国不但可在山东给予中国人迎头一击,更可借机谋夺满蒙利益,好叫英美等国跟中国吃一大亏。 也是因为如此,对于中国向山东增兵的举动,日本国内好战派是兴奋多于担心,甚至参谋部还怂恿政府做好同英国人之间的协调,一旦帝国在山东‘不小心’遭到了中国、军队的攻击,将被迫进一步扩大在华军事行动。届时希望政府能够妥善安抚英国,好叫帝国趁此百年难得之机遇,实现帝国扩张之大业。 由于青岛战役的特殊性和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几乎所有日本将领都将其看作为一边倒的战争,认为毋须花费多少力气就可以实现目标,因此有很多人争夺这一指挥官的位置。神尾光臣虽然也是中将,但在日本陆军中一直以谨慎而非勇猛著称,这次选中他为前线指挥官,无非是看中了他谨小慎微地特点。在军部眼中,具有数量优势的皇军获得胜利只是时间问题,更曾有人公开扬言6小时拿下青岛。因此并不需要像日俄战争中乃木希典将军那样的“rou、弹派”将领,日军所需要地是将青岛战役变成一次“宣传样板”式的作战——即以最小的牺牲赢得胜利。而不是像日俄战争中夺取旅顺203高地那样付出惨重的代价。 只是,中德两国在青岛布置许久,能让日本这么轻松如愿以偿吗? 远东,大战的硝烟逐渐浓郁! 第五卷 大炮主义 第五百七十八章 青岛之战(2) 山东省龙口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附近海岸曲线长达上百里,为山东沿海重要商埠之一。龙口历史悠久,商末建莱国,秦设齐郡,始置黄县,是中国最早的县治单位之一。清光绪十二年(1886),龙口易名为“金沙滩”。 1912年,民国肇始,金沙滩亦复名为龙口;民国三年,龙口开埠。龙口商埠局第一任局长蔡国器勘定龙口界址:北起沙岗,南至龙口旧村栅栏门外,东至北皂庄大道,西至北大圈西岬。中日交恶之后,为防止日本自龙口登陆,威胁山东的安全。总统府亲自下令,任命山东战区总参谋长吴兆麟兼任龙口卫戍总司令,国防军第四师主力驻扎龙口,便是为了防备日本。 9月21日,因为一场台风过境的缘故,日本虽然已经对德宣战,但是主力舰队却暂时停靠在旅顺,等待台风过境。 22日夜幕渐渐降临了,海平面上的怒涛也逐渐的平息。瞧见台风已经过去,亲自坐镇龙口负责防御跟警戒的吴兆麟穿着雨衣在小雨中前往近海阵地视察。龙口临海附近阵地上到处还有人在忙碌,有挖掘战壕、布置火力点的,有埋设地雷、设置铁丝网的,还有构筑工事、修筑炮兵阵地,大量的作战兵器、物资、人员,都随着台风的过去而重新回到了海岸边,为贯彻总统府的命令,尽一切可能的加固龙口防势。 “报告,我们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说是联络官,要求会见总参谋长!” “日本人终于来了吗?”刚刚返回自己的临时指挥部,吴兆麟的副官便过来向他报告了一些不好的消息。他心中一嘎,好在之前他曾前往北京见过大总统,就山东可能发生的变局,总统已经悉数给他做了指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