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5节 (第6/8页)
善。两个国家都在蚕食中国的领土主权,可是在对待这两个国家的立场上,李汉完全做的是“双重标准”。即政府对俄国人在外蒙从出不穷的小动作视若不见,甚至警告了部分亲近政府的报纸,不得报道有关外蒙的消息。而另一方面,对于日本政府向山东的扩张,政府却表现的十分激烈,这种政治手段,在段祺瑞看来无疑是不合格的。 李大总统心里想些什么自然是不可能告诉他段祺瑞的,他总不可能告诉别人,自己知道一战之后俄国的窘境,更知道俄国纵使在外蒙有些小动作却不能直接在军事上威胁到中国。所以才睁一只眼闭一睁眼,希望能够从欧战俄国的大蛋糕中多分一些。中俄之间毕竟有条西伯利亚大铁路,比起危险的海陆,还要去跟日本、美国等国争夺英法的订单,毫无疑问俄国对中国的吸引力更大一些。而青岛则不同,一来它不似外蒙一样,是这个国家最近几百年才纳入统治体系中的国土。二来山东关注的人太多;三来日本若占领山东便威胁到了京畿的安全,并且整个渤海湾跟北中国海都在日本人的威胁之下,所以必须要强硬的回应,以免战略上陷入被动。 “英国人要抗议让他们抗议去,陆总长,若是英使再来威逼你便照实告诉他,英日乃是盟友之邦,我中国十分担心若中日交战,威海卫会成为日军登陆的门户。你去告诉他,若一旦政府担心成为现实,则我国防军为保住主权之完整,将不得不有所行动。若是没有……日本退兵之时便是国防军撤兵之时!” 英国人可不是好东西,李汉派兵驻扎在威海卫近郊,就是为了防范英国人。历史上若他没有记错,日本对德宣战之后,出兵攻占青岛的国家之中除了日本还有英国人。尽管当时英国并未允许日本自威海卫登陆,但未防一万,就算是再惹怒英国他也不得不先做防备。反正在威海卫外驻军并未违反《订租威海卫专条》,就如段祺瑞所说的那样,英国人的抗议十分无理。 德国在青岛地防御力量主要由海军和陆军两部分组成,在战争爆发以前,德国远东舰队拥有“沙恩霍斯特”号(旗舰)、“山东号”、“远东号”三艘战列巡洋舰跟“格奈森瑙”号装甲巡洋舰、轻巡洋舰“纽伦堡”号、“埃姆登”号转让中国之后,只剩下“莱比锡”号一艘轻巡洋舰。除此外就只剩下三艘雷击舰,五艘炮舰和三艘内河炮舰。战争爆发时,舰队主力“沙恩霍斯特”、“远东”、“山东”、“格奈森瑙”正在海军中将斯佩伯爵的带领下驶往德属加罗林群岛和南太平洋游弋,“莱比锡”号在墨西哥沿海“保护德国利益”,因此青岛港内地德国水上力量非常虚弱。 早在驻青岛地胶州湾总督府接到日本政府递交的最后通牒后就立即向中国领土领水内的德舰发布动员令,所有雷击舰、炮舰、内河炮舰都收回了胶州湾内,除此外德国驻华公使馆还向各处租界下达了命令,几天内德国驻扎在各地租界的驻军跟大量的年轻侨民都经各种途径赶到了青岛,开始着手于加强青岛防御。 青岛的外围防御线沿胶洲湾租借地边界展开,内圈防御线以青岛近郊的鸡貂山、俾斯麦山和毛奇山为核心,有6座主要的炮台,4座对海、2座对陆,共装备有4门280mm炮、2门240mm炮、4门210mm炮、7门150mm炮和4门105mm炮,此外还有若干门88mm炮和原属于清朝陆军的老式120mm炮。这些炮台及5座多面棱堡共驻扎有1350人,其地势居高临下,非常险要。 德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元帅在20世纪初期曾担任过驻中国舰队地海军提督,他曾称赞青岛要塞道:“需要整整一个军的兵力,才能攻下这些要塞”。德国在青岛还驻扎有海军第3、第7陆战营2700人,包括8个步兵连、1个骑兵连、2个工兵连、2个炮兵连和4个机枪连。在北京使馆区和天津德租界,德国还驻有4个步兵连、1个骑兵连和2个炮兵分队,这些部队也在日军到达前经津浦铁路撤退至青岛,德国在青岛的防守兵力最后增至8720人、210挺机枪和110门炮。迈耶·瓦尔代克为此向国防军派驻青岛的十三旅旅长肖开桂夸耀说:“日军若想攻下青岛,需要付出4万人之代价”。 许是因为远东李汉的崛起,德国人从中获得了太多的利益,因此历史走向也已悄悄发生了变化,青岛作为中德军事交流的主要枢纽之一,汇聚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特别是其军事实力比起历史同期远远要强大。比如,德国在历史同期只有几架老旧的侦察机,但在此时却拥有整整两个中队约36架最新式的战斗机、轰炸机和侦察机;又如,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