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83节 (第3/3页)
主意吧。你想学啥比你想去哪里更重要。” 其实莫应熠今年回去以后读高一下学期,66年取消高考的时候他也才高二下学期呢,赶不上高考。 之前她那么计划,也是怕他在家里浪费时间,让他早点上学,还有就是早点把高中的课程学个差不多,以后也不用犯难。 当时刺激弟弟说什么去北京读大学,不过是一种激将法而已,给孩子打气,接下来那几年的情况,真要是去北京她还不乐意呢。 文化运动开始以后,不只是中小学停课闹革/命,大学也一样的,学生们不学习,整天斗来斗去,甚至分成几个帮派展开武斗。武斗的时候,吃亏的就是学生们。 如果不是后来军队介入,阻止他们,那他们还要继续互相残杀下去。 本来是相亲相爱的同学,就因为理念不同阵营不同就开始挥戈相向,想想实在是让人寒心。 年轻的学生们,热血冲动,总以为自己追随就是正确的,只要自己认同的,就可以为之付出生命,就可以为之毫不怜惜地拿走反对者的生命。 如果可以,那几年,她其实想让弟弟回家躲风头,等和平以后再出去。 凭她和周明愈现在的人脉,让弟弟上大学,根本不是问题。 毕竟接下来的十年是最讲关系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等70年开始,当兵吃香,战事没那么多,想当兵就要走后门。还有读大学,70年开始由各大队、公社、工厂、机关单位举荐入大学,称为“工农兵学员”。 说白了还是要走关系。 这些人有很大一部分连小学都没毕业呢,不过是成分好,根红苗正,关系硬,为了打破教育被地富反坏右们控制的局面,他们去上大学。 这也导致大学教师们不知道怎么授课,要教他们记笔记,教他们从小学知识开始讲,总是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更苦。 而这些工农兵学员毕业以后,有很大一部分,其实也就是初中水平,但是却回到原单位或者调到其他单位,担负关键岗位。 原本她想着,哪怕就是66年不高考,等过了风头,还是可以找关系把弟弟送进大学的。 既然邓老师有路子,那自然更好,离家还近呢。 有谁的理想和志愿是一成不变的呢?那是小孩子的天真想法。 绝大多数人,最美好的愿望都是在心里留着缅怀的,最终选择的路都是现实所迫不得不这样选择的,甚至可以说,其实是别无他途的! 莫应熠就很认真地想,比较,“我挺喜欢学生物的,但是我也喜欢学语文、历史,物理其实也挺喜欢的……我挺想去首都看看的。” “最喜欢的学科……我最喜欢生物吧,邓老师给我太多帮助,如果我能进省大的生命科学研究所……好像也挺好的!” 不过似乎喜欢生物除了兴趣以外,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邓老师对自己的喜爱和引导,还有袁教授的风趣和专业,让他折服。 莫茹道:“首都咱们随时可以去的,你读了省大附中、省大,也未必不能去首都上学啊。” 不是还可以深造嘛,以后肯定也可以读研究生之类的嘛。 而且如果跟着袁教授,就算以后大学不招生,小弟的学业也不会耽误,还是有机会深造的。 能够进研究所其实比什么都强,有多少人拼命学习就为了找一个铁饭碗呢。 但是她暂时不想说太多,毕竟弟弟还年轻,有些话他不需要知道,免得会对他造成不好的影响。 “行啦,你就好好想吧。反正不管选啥我们都高兴。”沈淑君觉得儿子能上学就挺好,以前可没想过还读大学呢。 省大对她来说就是非常棒的。 她也更倾向于省大,离家近啊! 莫树杰想的却是儿子能平安就好,至于干什么都无所谓,他道:“你娘和jiejie说的对,你就自己选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