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8节 (第2/3页)
朱翊钧进宫那年,陆炳正好去世,他对此人没什么印象,但朱希忠和朱希孝一直陪在世宗左右,后来又侍奉穆宗,直至他登极,仍是由朱希忠持节掌冠。去年,朱希忠带病,还多次代替他祭祀。 朱翊钧对他们兄弟俩的印象一直还不错,尤其是朱希孝,一直兢兢业业掌管锦衣卫,能够约束部下,谨遵皇命。 给个王爵也算皇家对他二人和成国公府的厚待。 但朱翊钧还没有亲政,这件事得找张居正商议。 张居正曾经帮陆家平反,对陆绎有恩,也算与成国公府交好,正好送个顺水人情,不管是和朱希孝还是下一任成国公,往后还是政治盟友。 然而,张居正同意了,有人不同意。这个人叫陈有年,是吏部验封清吏司郎中,专掌文官之封爵、议恤、褒赠、土官(少数民族官员)世职及任用吏员等事。 陈有年在奏疏中提到:“成国公诚然兢兢业业,然终其一生,并无伟业勋功,尚不得列为功臣。依照《大明会典》,只能止于‘公’爵,不能封王爵。” 朱翊钧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但事情不能一概而论,朱希忠和朱希孝兄弟俩历事三朝,忠心耿耿,他还想让朱时泰、朱应桢接着为他效力。用一个追封的王爵收买一下人心,也没什么。 最关键的是,太医告诉他,朱希孝也因兄长离世而患病,却还要硬撑着,大雪天跪在乾清宫外为兄长乞封,朱翊钧也实在有些于心不忍。 陈有年搬出《大明会典》说事,朱翊钧也便去查了查《大明会典》,英国公张懋也没有军功,去世后,武宗也受封为宁阳王,这不是有先例吗?何必这么较真。 没想到,陈有年还真就这么较真,又给他回了封奏疏:“根据令典:功臣去世,公赠封为王,侯赠封为公,子孙世袭之人,生死只享受原来的爵位。英国公张懋赠封为王,朝廷讨论时,持反对意见的正是上一任成国公朱辅。后来仍是被封赠王爵,不合祖制。况且朱希忠没有讨敌功勋,怎么能乱加恩宠?” 朱辅就是朱希忠和朱希孝的父亲。朱翊钧回道:“是,朱辅要是还活着,想必也会反对自己的儿子追赠王爵。” “当年在卫辉,朱希忠在火灾中以身护卫皇爷爷。这个王爵是朕替皇爷爷和父皇给他的恩赏。若是不合祖制,那是祖制不近人情,不妨改一改。” 一个没亲政的小皇帝,张口就要改祖制,陈有年又惊又怒,但他提到朱希忠在火场护卫世宗。满朝文武谁不知道,今上与世宗祖孙感情深厚,他要追封这个王爵,旁的人也拦不住。 陈有年只得去找首辅,张居正很欣赏他的气魄和胆识,但也觉得此人实在迂腐:“这是皇上谕旨,你要抗旨不成?” 不久之后,朱翊钧追封朱希忠为定襄王,谥恭靖。 陈有年当天便呈上奏疏,称病乞休。 在张居正看来,这本来只是一件小事,人家本就是世袭公爵,虽没有军功,但也多年领兵,勤勤恳恳辅佐三代帝王,死后追封个王爵怎么了,碍着你一个五品小官什么事了,不依不饶没完没了的。 按照他的处事作风,要走就走,他非但不会强求,更不会再次启用。 朱翊钧却对这个陈有年很感兴趣,看了他的履历,他的父亲陈克宅是嘉靖朝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后来巡抚贵州,镇压苗王叛乱有功,阴其子陈有年入国子监。 陈有年是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受刑部主事,后升迁吏部郎中,一直以来为官清廉正直,在官员中口碑很不错。海瑞在江南推行一条鞭法,被许多言官弹劾,他还曾替对方说过话。 朱翊钧想了想,扣下了他请辞的奏疏,把人宣来文华殿问话。 陈有年叩拜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