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10节 (第3/3页)
是他自己选的,一个是张居正替他选的。 这两个人选,隆庆满意、张居正满意,朱翊钧自己也满意。唯一不满意的,只有高拱。 虽然没有举行正式的出阁礼,但朱翊钧的学习也迈入了新的阶段。《四书》《五经》之后,他要开始学习身为帝王的专业课程——《祖训》《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 马自强年逾六十,持身端慎,是个很正派很典型的大儒,连隆庆都说:“惟马自强讲,朕多省悟。” 朱翊钧听他讲课,虽然没什么乐趣,但也算明白,深刻。除了偶尔蹦出个稀奇古怪的问题,让马先生无言以对。 他曾参与重录《永乐大典》,正在纂修《世宗实录》,朱翊钧对这两部著作更有兴趣,时常向他请教。 申时行则不同,他长得好看,脾气又好,说官话也带着吴语的软哝,听起来软糯糯的,朱翊钧很喜欢。 不仅如此,若轮到申时行进讲,朱翊钧不肯乖乖呆在书房上课,说是听着他的声音容易犯困,偏要拉着他去万岁山下看白鹿,去北海边看仙鹤,把课堂搬到蓝天白云下,借着春日的尾巴,亲近大自然。 申时行很苦恼,向张居正请教,如何才能让太子殿下乖乖待在书房听讲? 张居正笑道:“太子殿下天性烂漫,进讲不必拘泥于地点,在哪里他都能学得很好。” 申时行惊讶不已,张阁老待人待物向来严苛,对太子殿下竟如此宽容。 却又听张居正说道:“殿下自幼恶热,到了夏天他就不会往外跑了。” “……” 不出朱翊钧所料,没过几日,张四维的请辞奏疏又递上来了,这次是称病致仕。 隆庆派人探病,并且赏赐羊rou等菜肴。 朱翊钧看了一眼殿外毒辣的日头,心道这顿羊rou吃下去,明日还下得了床吗? 他又对隆庆说道:“既然张大人一心请辞,父皇不如成全了他吧。” 隆庆笑着摇了摇头:“钧儿认为他是真心要走?” “不是吗?”朱翊钧眨了眨眼,“我以为他是回去养病,养好了再回来。” 这话点醒了隆庆,这些文人说好听点叫傲气,说直白点就是矫情,一次又一次请辞,真要同意他们致仕,回乡就写书骂你。 陈以勤、殷士儋、赵贞吉、李春芳……走了的这些阁臣,哪个不是眼巴巴在家等着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张四维有高拱这个大靠山,请辞就是回去休个假,过几个月又回来了。 朱翊钧这么一说,隆庆便也同意了张四维请辞,还特意派了车马护送他回乡。 回清宁宫的路上,朱翊钧对冯保说道:“这个张四维,别人做官,除非丁忧,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能返乡。他倒好,隔几年就回家休息几个月。” 冯保笑道:“眷恋故乡也是人之常情。” 朱翊钧哼笑一声:“如此,就在家里好好做生意吧,别回来了。” 朱翊钧只是随口一说,冯保侧头看他,眼底有些许惊讶,心道:“这位张首辅的政治生涯才刚开了个头,该不会就要结束了吧。” 朱翊钧不喜欢高拱,厌屋及乌,自然也不喜欢张四维。 事实上,他也不喜欢这种遇事就请辞的大臣,能干就好好干,要走就别回来。 现在内阁只剩下高拱和张居正两个人,明显人手不足。高拱想要提拔入阁的张四维,因为一系列事情,回家避风头去了。总得有人干活,于是,高拱举荐了自己同科的进士高仪。 此人并非高拱一派的,或者说,高拱根本瞧不起他。 但高仪在朝为官多年,没什么存在感,高拱正是看中了他这一点,勤勤恳恳干活,不跟他作对,让他入阁充数也没什么。 作对的人都被他赶跑了,高拱现在坐稳了首辅的位置,是真正的权倾朝野,准备开始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隆庆更是放心的把国家大事全都交给他,自己不再过问,专心在后宫寻欢作乐。 看着他病容日渐显现,无论科道官如何劝诫,他都无动于衷。 仲夏之夜,只有屋顶的风能带来些许凉意,朱翊钧隔三差五就要上去坐一坐,面对着乾清宫的方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