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917节 (第1/2页)
等西域安定下来,养夷城的扩建是势在必行的。 原本朱高煦是准备拿下怛罗斯的,但怛罗斯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被帖木儿国夺了回去,加上多年没有修葺,如今的怛罗斯还不如养夷城。 师出无名加上距离、补给等问题,朱高煦最终决定放弃拿回怛罗斯。 “河中河谷(伊犁河谷)有二十余万百姓,如果要修建一条铁路,出动八万男丁还是不成问题的。” “从纳剌秃到阿力麻里也就大概五百里左右,但从阿力麻里到养夷,便需要一千五百多里了。” 朱棣与朱高煦说着铁路的问题,朱高煦也颔首道: “从纳剌秃到阿力麻里的五百里倒不是问题,有八万男丁的情况下,只要将河谷内的铜铁矿坑继续好好经营,边挖掘冶炼,边修建的情况下,应该四年就能修通。” “不过从阿力麻里到养夷,这一路上虽然有不少城镇,但人口稀少,大概看下来也不过三四万,男丁顶多两万。” “河谷的男人不会都愿意远离家乡来修铁路,加上河谷也提供不了那么多数量的铁轨,这铁路还是得多线开修才行。” “从高昌往庭州、再到昆陵、北上阴山州(海岬力),然后修抵阿里马图,这路程不是一千二百里就是一千五百里。” “有移民不断迁徙工作的情况下,大概六年就能竣工。” 朱高煦与朱棣说着说着走下马道,而胡季则是等待许久。 “陛下,朝廷那边于西州府的高昌县进行吏考,招募吏员一万四千。” “帖木儿国兵马撤出喀什,宁阳伯收复喀什与于阗。” “眼下许多官员已经抵达南疆各地,河中河谷也抵达了不少官员和吏员,您看着地名……” 胡季小心询问,朱高煦闻言这才颔首道: “亦力把里改伊犁县,河中河谷改为伊犁河谷,设伊犁府。” “此外,阿力麻里改弓月县,忒勒哈剌改鹿州县,纳剌秃改鹰娑县,南边的乌孙故地设乌孙、昭苏二县。” 伊犁虽然是乾隆起的名,但实际上在《汉书》中就有“伊丽”、“伊列”的记载,所以取伊犁倒也没有什么问题。 “阿里马图、托克摩克、峪穆翰、阿忒八失设河中府,更名为河中、碎叶、热海、赤谷。” “养夷不改地名,归属河中府。” 缓了一口气,朱高煦便继续说道: “喀什改为疏勒府,治所疏勒,附近选择几个合适的地方修建演渡、双渠二县。” “叶尔羌改为莎车府,治所莎车,下设碛南、蒲犁、皮山三县。” “于阗设府,治所于阗,改齐喇、克牙列、桂力昌、罗卜为渠勒、精绝、且末、若羌四县。” 三言两语间,朱高煦就把除养夷城外所有城池地名给改了個遍,基本恢复到汉唐时期的称呼。 当然,也有的地方在汉唐时没有记载,所以朱高煦只能根据河流与地形,亦或者是后世之命来赐名。 在他赐名结束后,他也对胡季说道:“将朱勇所抵达的地方设为金山府,择地设县。” 西域三都司十二府四十二县,这就是日后汉人在西域的基本盘。 按照每县最少三万人来说,西域三个都司,最少需要一百二十多万人口才行。 如果以游牧的方式,那西域自然不能稳定养活一百二十万人。 不过以农耕的方式,加上对环境和自然改造,以大明眼下的工业实力想要盘活一个西域,养活四百万人还是不成问题的。 光是一个伊犁河谷就足够开垦近千万亩耕地,亩产即便只有九斗,也能养活二百万人。 算上南疆的可开垦耕地,养活四百万人并不是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朱高煦从哪里找人来将这些土地给开垦出来。 “西域的好地方虽然不少,但缺人却是事实,你准备怎么做?” 朱棣也看出了西域的问题,而朱高煦闻言则是颔首道: “当年我便与爷爷说过,卫所制不会裁撤,反而会随着开疆拓土而保留。” “中南半岛人口众多,不需要卫所,但北方地广人稀,纳入疆土后就需要大量人口了。” “我准备从两淮、齐鲁之地迁徙人口来西域,哪怕百姓谩骂,这恶名我也背了。” 朱高煦目光一如平常,但只是这一句话,便决定了数十乃至上百万人的去向。 朱棣瞧着他,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时刘勉策马而来,翻身下马道:“陛下,沙哈鲁和兀鲁伯求见。” “让他们去军营,我们现在就过去。”朱高煦说罢看向朱棣,见他点头,便示意胡季牵马过来。 不多时,父子二人翻身上马,向着军营前进。 与此同时,刘勉让人带沙哈鲁和兀鲁伯进城,向着军营赶去。 此刻的养夷城外是数千马步兵的营盘,他们甲胄鲜明的被要求列队在西城城门外,队伍长达一里。 面对骑马前进的沙哈鲁、兀鲁伯及百余名帖木儿马步兵,他们目光中有好奇,有轻视,还有的人并未观察他们。 尽管放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