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零错换人生 第186节 (第3/4页)
发言根本发不出去,但她是快乐的,欣慰的,她感觉看见一道越来越亮的光从这些年轻人身上发出,她等不及了,不能一个人听,她趁着中场休息的时候跑出去把卫东叫来。 “卫东你也上去,讲台上去听听,不要怕,想到啥就说啥。” 张卫东能不怵吗?这些青工不怵那是不知道那个席地而坐的老太太是谁,可他知道啊。 安然直接把他推上去,“你好好听,回去咱们商量着来。” 上半场是关于工业改革的看法,安然听到了跟报纸上完全不一样的声音,很受启发。下一场就是关于如何改革,从哪儿改起的,有的说从制度改起,有的说从文化文艺开始,有的说从分配改起……而张卫东提出,从人开始。 他这一句可谓石破天惊,前面大家各抒己见那也是宏观角度的分析,他这个从“人”开始,可真够微观的。 说好听叫微观,其实有几个老干部就觉着是孩子话,那么多人,从谁开始?怎么改?人他还有生理、心理,还有老中青,还分男女…… 张卫东冒出这么一句,其实是跟着安然做准备工作时候听来的,他当时也颇有醍醐灌顶之势,现在被无数声音反问,下意识就看向安然。 高美兰看过来,见是小安,就笑了。 这是一场盛会,关于工业改革,关于知识和进步,关于祖国未来的大讨论,每一个人都将在这个公平开放的平台上畅所欲言,每一个努力的人,都将大放异彩。 上天从来不会辜负一个努力的人。 安然起身,整理一下着装,高声道:“咱们从人改起,从所有人,尤其是工人开始改起。” 她这个思路其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起因是宋致远“失踪”前两天,市一纺有个老工人,四十几岁,要说老也不是很老,耳聪目明的,但跟新招的年轻工人也不一样,因为他是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提上来的亲戚,干了好多年后勤了。 以前只是个普通的农民,但因为远房亲戚造反派当上了厂长,也跟着鸡犬升天,来市一纺搞后勤,混口饭吃。 此人往死里为人也算低调老实,工作也算认真负责,踏踏实实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后来拨乱1反1正,清算那批人的时候,他因为表现良好,从来不惹是生非,思想觉悟也很高而被留下来,还被调到了生产车间。 可是他的问题是,不识字,一点文化基础也没有,在车间用错了液体,明明写着字的他看不懂,把酸当成了碱来用,结果酿成生产事故,厂里损失不说,他自个儿也瞎了一只眼睛。 这事怪谁? 怪当初把他调到生产车间的领导?还是怪当天本该跟他搭班的同事请假? 不,安然觉着这就是那个工人自己的问题,不识字,没文化。 “同样的例子不仅我知道的这家单位,其它单位也有,里头老工人多的是不识字的,还有被耽误了的一代,只是上过初中就进厂参加工作的,他们的文化知识远远不够用。”安然把具体单位和事迹给隐了,毕竟是自己系统内的事,这样的大会揭丑这不是给市一纺的领导难看嘛。 “我是老三届,我没上过大学直接参加工作,我现在就深深地体会到文化知识不够的痛苦。”安然拿出自己随身带的笔记本,随便翻了翻给大家看,“这是我为了学懂一个小章节三页大学专业课本记的笔记,别人学一个礼拜的知识,我需要学一个月。” 大家都被她的故事吸引了,任何时候,听故事都是乐趣。 “我吃亏就吃在文化不够上,可我至少不用下生产一线,顶多就是被懂行的人笑两句,但其他工人呢?一个不好就有生命危险!” 安然顿了顿,“所以,我建议全市所有工人学文化,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让知识文化转化为看得见的效率,更好的产品质量,更高的经济效益!” 会堂内响起掌声,被耽误的十年,不仅耽误了一代年轻人,还耽误了一个时代,想要迎头赶上别的民族,就要让自己更强大,更有竞争力,而什么政策扶持什么资金倾斜都不是最重要的,打铁还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