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的咸鱼人生_第23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3节 (第1/3页)

    然而,长期滞留在南陵郡也有个问题,除非是家财万贯的,普通人只怕是连吃喝都没办法解决。倒是可以借助在一些书院里,平常帮着上上课解答一下,也有个落脚的地方,但像这种却是没有钱拿的,要是再算上笔墨纸砚的花费,以及偶尔同窗好友小聚,再买点儿心仪的书籍……

    唉,人生可艰难了!

    可再艰难,很多人都还是不愿意放弃的。诚然,但凡他们回到了家乡,最差也能在县学谋个学官的差遣,可这么一来,却是相当于告别了官场。

    十年寒窗苦读,他们图的可不是教书育人。

    正因为这些个原因,在杨冬燕起意创办族学、家学时,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寻到了先生。还应征的还不少,有三位举人,另外秀才也有好几个。

    旁的事情家里人都可以帮着做,包括准备开办学堂的房舍、桌椅、文房四宝等等,但招聘先生这种事儿,却没人能够代劳。

    等好不容易盼到窝头得空了,这事儿才总算搞定了。

    让杨冬燕略感惊讶的是,窝头没有选举人,而是选了两位略有些春秋的秀才。

    对此,窝头解释是,论学问确实是举人更扎实,但对于启蒙教学,却是没那个必要。反而几位秀才,因为屡试不第的缘故,将最基础的那几本经史子集反反复复的研读,倒是更合适一些。

    听到这番解释,家里人的反应几乎完全一样。

    不明觉厉啊!

    这之后,族学那边安排了两位秀才过去,老魏家这边只留了一位。又将原先的客院收拾收拾,既作为先生的住处,也是上课的地方。

    当然,大牛二牛又没地儿用了,好在他们又将原先那个破旧的院子改造了一下,那地方倒是足够大,而且离城门也更近一些。

    不过,三位先生也是有要求的,因为这会儿已经是七月里,再过一个月就该是乡试了,他们都准备再试一试。因此,最快也要到考完乡试以后,才能正式上任。

    对此,老魏家自然是满口子答应。

    因为窝头在考校了他们之后,就明确的表示……

    考不上的→_→

    更准确的说,假如他们并非在南陵郡考,那兴许机会还挺大的。可在南陵郡呢,人才辈出的地方,考中的概率会无限降低。

    末了,窝头还强调了一个事儿。

    “其实刘侾也是真的倒霉,但凡换个地方……”

    懂了,什么都别说了。

    刘侾浑身上下都写了“倒霉”这两个字。

    最惨的是什么呢?窝头认为刘侾的情况跟其他人是不同的。刘侾的出身好啊,先天的优势摆在那儿,感觉不上进一把也太可惜了。尤其是……

    “他不念书还能干嘛呢?”

    这个问题就问得很好,又不用他养家糊口,永平王府这个身份几乎断绝了走武将之路的可能性,那么除了好好读书,刘侾还能干啥呢?

    得亏埋头苦读的刘侾不知道这个事儿,不然他一定会现场表演的嚎啕大哭。

    不读书还能干嘛?

    能干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可以去跑马逛街,可以跟一群猪朋狗友吃喝玩乐,可以外出游学,可以……

    人要是没有梦想,得有多无忧无虑呢?

    要不怎么说刘侾曾经是杨冬燕最爱的孙砸呢?瞧瞧,祖孙俩的梦想都是同一个,当一条无忧无虑的咸鱼。

    那么,要怎么才能完成这个梦想呢?

    答案是,下辈子吧。

    ……

    随着乡试开考日子的来临,刘侾陷入了全新的疯魔阶段。

    其具体表现为,兴奋难耐。

    可能是刘侾误会了一个事儿,他觉得窝头之所以往死里逼他念书,是为了应对接下来的乡试。从这个逻辑继续推论下去,可得出乡试结束就快乐的结论。

    但真相是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