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盛唐种牡丹_第127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7页 (第1/2页)

    第71章 丝竹

    二人用的皆是竖吹的乐器。李暮使用的竹笛名跋膝管,发声细密而坚实,高亢不失圆润,一丈之间,空气中的震颤清晰可感,似能渡仙人飞升入云天。

    而雷海青手中的九孔双簧筚篥,音色响亮清脆,比较中原七孔笛管更显出张力,那涌泉般的音豆跳跃闪烁,左横右突,时而风林鸟鸣,时而又刀光剑影。

    一层梨花瓣轻盈柔软,被竹声催逼着飞舞起来,或旋转在空中,或游离于盘缘,渐次排出迥异的纹路。女官纷纷喝彩,那是春燕,那是锦鲤,那是香扇……

    苏安在树荫下坐着,欣赏到的却并非这些。他先是看见一根楚地的紫竹,七月十五生芽,吸收云梦泽一载灵气,次年同日,被师出同宗的许合子和李暮相中。

    李暮将其釆伐晾干,因时机正好,不太晚,避免沉闷黯哑,不太早,避免空乏发虚,所以才有飘逸嘹亮的音色;许合子则取出注入竹节的酒,用于滋润嗓音。

    一日日,一年年,师兄妹比谁能合上谁,谁的音高,唱过无数人家,为太乐署选入梨园,一直到中秋宴,李隆基于宫桥赏月,赐誉许合子——此女歌值千金

    面对李隆基笑问他是否六指神人的试探,李暮不惊不慌,断去一根手指,删繁就简,用四根手指常速复奏出了那段《紫云回》,丝毫无误。李隆基为其所动,即便内侍省已收许合子为才人,竟从此再无召幸,允了一段绝世恋情。

    而后,苏安又见一支颠沛流离的羌笛,随羌人迁徙,望过天山明月,流进龟兹国,在与胡笳相伴百年之后,开九窍,幻化为筚篥,一路随西域商路流进中原,又随着黄河往东,落入木偶戏班子,被同样流浪过四海九州的雷海青收为己有。

    就像金石懂得轻重恩威,丝弦懂得弹挑进退,竹类的乐人,懂得吞吐气运。

    竹声戛然而止,雷海青跳下树桩,李暮收管,二人齐刷刷朝苏安这里看来。

    苏安听得入迷,恁地醒过神,但觉得器乐皆有魂魄,赶紧抱上妙运,呈放在花盘,有些羞涩地说道:“我,我这有一把五弦,桀骜不驯,因弦槽有机关,易受气流的影响,所以每回即便用相同指法,发出的音色都不尽相同,难着我了。”

    但凡乐人,不可能不认识传说中太乐祖师白明达的这把琵琶。李暮仔细打量过后,收起竹管,拢袖行礼,既对妙运充满敬意,也不至于见宝就失态。

    “胡说八道,哪有琵琶怕风吹?”雷海青把筚篥挂回腰间,擦去脸颊边的汗水,笑意盈盈,是十五岁的孩子特有的天真浪漫,“你给我,帮你看看。”

    苏安哪知,雷海青把妙运抢去,竟然对着背板便是一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