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嫡子 第890节 (第1/2页)
京中因为朱樉在直隶道大开杀戒,造成了不小的动静。 只是有太子爷坐镇中枢,倒也没有掀起多大的风浪。 朝中弹劾的人不少,但那也是本着国家稳定和人心去的,也算不上有错。 直隶诸府在看明白了朝廷无动于衷的反应之后,也明白了这是一次无法反抗的清理。 南直隶的官场就这么经历了一次大的震动,无数官员落马,数千官吏被处斩,牵连数万人家。 只是权力和利益的清空,很快就被朝廷用新人填补上了。 旧得利益体被打破,在清楚了无法反抗之后,地方上新的政治体系很快就搭建了起来。 这年头。 自从朝廷开了考公制之后,人们才真正反应过来,天下是不缺当官的。 一旦将朝廷逼急了,现在只是下放到举人可参与的考公制,说不得就会继续下放到秀才便可参与。 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大明刚刚立国那一会儿,天下百废待兴,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而科举还没有恢复,前朝官员相继被弃用,朝廷里很多官员都是秀才身。 当时,不少六部各司的高官,都只有一个秀才的功名。 但这并不妨碍朝廷用人。 而在西南,局势一直保持着平静。 朝廷在一步步的蚕食着西南土司的权力范围,以工吸引西南土人、苗人等从大山里走出来,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而随着西部铁路的开工建设,朝廷除了要照顾西部铁路沿线百姓想要做工的期望之后,也已经开始从西南将那些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人给集中拉到西部,参与建设西部铁路。 这样的政策一出。 让本来还担心大规模迁徙西南土司地区百姓,可能会带来财政压力,以及可能会导致百姓反对迁徙的问题,一下子就变得迎刃而解了。 本就穷苦够了的西南土司地区百姓,在看到那些已经开始为朝廷做工的同乡们,开始每天往家里赚着白花花的银子,他们又怎么可能继续安心待在大山里。 这个时候能赚钱才是最重要的,甭管是不是要去从来都没有去过的西北。 朝廷一时间,似乎变得政通人和起来。 而在遥远的大洋上。 波澜壮阔的海洋,给了第一批走出中原近海的大明皇家海军官兵们巨大的视觉冲击。 但是,当那如同一座座山峰一样的巨浪,每一次都用出了要将整个舰队撕裂摧毁的灭世之力后,整个舰队的人心中只剩下早日抵达大洋彼岸的念头了。 陆地。 成了整个大明皇家海军东海舰队东渡分舰队的统一期盼。 这几日,海上相对风平浪静。 巨大的蒸汽战船,在这样的风浪下如履平地。 顶层可以眺望整支舰队的舰队指挥船舱里。 大明舳舻侯、皇家海军东海舰队总督、东渡分舰队总兵官朱寿,正在召开例行会议。 在他的面前,除了舰队各船的将领副手,还有朝廷各部派出的主官,以及如太医院、上林苑监的主官。 会议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时候正轮到太医院的人发言。 “通过我们的观察,远洋航行,海军舰队官兵和水手们遇到的最大问题,除了长期处在海上而导致的精神压力,便是身体上因为长期缺少新鲜食物出现的部分问题。” 每天醒来,看到的除了一望无际的海面海水,就是时不时铺天盖地的巨浪,不论是谁内心都会承认着巨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军心低迷。 而新鲜食物,更是成了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东西。 若不是明军严苛的军纪保证,太医院的人可以保证,换成别的地方的人,早就出现大问题了。 朱寿沉眉点头,这个问题已经在舰队里出现了。 前几天就出现了一名舰队官兵落水的情况。 谁也说不清,那官兵到底是失足落水,还是因为心中的压力而主动跳水的。 至于食物的问题更是显著。 只要是吃干粮,官兵和水手们便只觉得如嚼干蜡。 一旦哪一天,舰队煮了数量并不多的豆苗、红薯藤叶,那必然会遭到所有人的疯抢。 在这个时候,新鲜的食物远比大鱼大rou更受欢迎。 太医院的人继续说道:“因此我们建议,等这一次回京之后,需要和龙江造船厂通气,增加远洋战船上可以用以栽种培育豆苗、红薯藤的地方,另外希望上林苑监能多培育出一些适合长期反复种植,并且短时间就能长成的菜蔬。” 船舱里,工部和上林苑监的主官点点头,将太医院的提议记在面前的本子上。 这些东西,都是要妥善保管,等待回京的时候汇总到一起,交到朝廷手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