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嫡子 第857节 (第1/2页)
再过一年,湖广道千户官夏得忠勾结九溪洞蛮作乱,陈桓和靖宁侯叶升率军前往征讨,到洪武二十六年彻底平定九溪洞蛮之乱,随后在地方上建立营堡、开垦屯田,继而返回应天。 按照原本的历史走向,陈桓将会在洪武二十六年因为牵连蓝玉案,而被诛杀。 只是现在这个时间线,蓝玉已经成了梁国公,陈桓这个普定侯自然是活得好好的。 而这一次朱允熥也领兵西南,彻底改土归流,大都督府选来选去,最后还是选了熟悉西南土司情况的普定侯为太孙副将。 本来还有很多更适合的人,但要么年事已高,要么就不在京中,又或者向黔国公沐英则需要坐镇内阁中枢。 所以普定侯陈桓就成了最佳人选。 “此处黄鹤楼建成也有二十五年,历经风雨,倒也有了几分古色。” 陈桓是个老成的性子,说话间四平八稳的。 朱允熥则是笑了笑:“江夏侯到底还是为国家做了些实事的。” 陈桓闭上嘴,只是目光看着前方越来越近的黄鹤楼。 江夏侯周德兴在洪武二十五年就已经坐案被株连,他先前便不敢提及此人。 他看了两眼武昌城方向,只见江边码头上已经是人头攒动。 陈桓当即说道:“殿下,那边应当是武昌府的人,似乎还有楚王殿下的旗号。” 朱允熥循着视线看过去。 只见武昌府外的码头上,一面面官府旗号竖起。 离着越近,便越能看清码头上的人,正在翘首以盼自己这支船队的到来。 …… 第六百六十二章 寻找老爷子 武昌城前。 江水从岸边码头流过,暮春艳阳高照。 被湖广道和武昌府有司官员簇拥着的楚王朱桢,脸上却有几分焦虑。 旁人只知盯着江面上由北向南而来的船队,却不曾留意到站在码头角落里的一队锦衣卫。 太孙领军驾临武昌城,满城上下的文武官员想的都是如何接待好这位皇太孙殿下。 以至于从武昌城接到消息之后,便开始针对整座武昌城,开始了风风火火的打扫任务。 可是,若单单是皇太孙领军驾临武昌城。 锦衣卫就算是出城前来码头接驾,也不会脸色那般阴沉。 这显然是出了大事,而且是自己这位宗室亲王和湖广道官员都不曾知晓的大事,须得等到太孙到来,这些锦衣卫才会前去禀报。 前元至正二十四年三月初三日,明军攻克武昌城,朱桢在应天城里。 当时朱元璋闻前线捷报,又得家中喜事,便欣喜的直接定下了朱桢这个楚王的王爵。 朱桢也不负朱元璋的期许,天资英睿,秉性端重,自幼好学且有谋略。 而朱桢也在洪武十四年,率领时任江夏侯周德兴平定过西南蛮夷之乱,便顺势就藩武昌城。 就藩第二年,便平定了大庸县蛮夷之乱,继而将大庸县改为流官县。 在此之后,朱桢可谓是军功甚重。 十八年,与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平定铜鼓卫、思州等地蛮夷叛乱。同年,又平定靖州、上黄诸蛮夷之乱。 二十年更是征讨云南,活捉阿鲁秃。二十二年为宗人府右宗人。二十四年征讨西蛮,二十七年先后平定道州、全州叛乱。二十八年又定桂阳山寇。 而就在去岁洪武二十九年,朱桢还亲帅兵马,平定芦溪、黔阳诸洞蛮夷叛乱。 可以说,在大明成年就藩的宗室亲王里头。 朱桢的名头虽然比不上九边藩王,但其军功却一点不输于九边诸如秦王、晋王、燕王等兄长。 朱桢敏锐的察觉到,今天的事情应该是不简单的。 带着几分好奇,朱桢便听码头前栈桥上的官吏已经呼喊了起来。 行驶在江面上的船队,也已纷纷降下船帆,降低船速。 前头有快船从船队里脱离出来,快速的向着码头栈桥靠过来。 运兵战船则是簇拥着一艘旗舰,在万众瞩目之下缓缓的靠进到了栈桥里。 战船刚刚停靠在栈桥里,斜梯便已经被放了下来。 一队亲军护卫率先走到码头上。 随后才是朱允熥领着普定侯陈桓走下战船。 “臣等参见皇太孙殿下。” 刚刚站定的朱允熥,便见朱桢已经领着在场的湖广道官员躬身行礼。 朱允熥快步上前,一把托住朱桢的双臂。 “六叔不必如此大礼,这一次侄儿奉旨领兵出京,路过武昌,却是要叨扰六叔,好让将士们能休整几日。” 朱桢已经年过三十,却是神貌俊朗,英气勃发。 他只是摆摆手,笑道:“早先就接到了消息,都司衙门也已经在城中清出军营,好让京军的弟兄们安歇几日。地方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