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 第842节 (第2/2页)
定。等回过头,土司们觉得不满了,又会继续作乱。 西南的地形就决定了,朝廷想要平叛必须下大功夫,付出巨大的成本。 那茫茫山间,无数的山壑洞窟,是朝廷大军压境,土司们躲藏的最佳地点。 若是将土人们尽数迁徙出来呢? 朱允熥这时候想到了后世的某一桩事情。 既然西南地势险要,朝廷屡次因为地形在平叛的事情上吃瘪,倒不如将山里的人全都给弄出来。 瀛洲四道和交趾道、占城道,还有大片的土地,是可以安置大明百姓的。 都是好去处。 只是还是得要配合着朝廷兵马,才能完成迁徙。 朱标这时候却是继续开口道:“粮草兵械诸般事宜,内阁就能处理好。前番北征,倾国之力,朝廷也没有出现什么大乱子,为清剿西南做准备倒算不得什么麻烦事。只是将帅一事,却要好生思量。” 朱允熥目光闪烁了一下。 目前朝廷要为清剿西南而点将选帅,确实不是个容易的事情。 大明已经立国三十年了,国初的那一批老将如今还健在的本就不多,加之大多数都是在北边或是西边,朝中能用的就更少了。 若是选一方主将,倒是容易,大都督府那边还有不少功勋武将可以调用。 但是统御西南诸道、都司清剿土司,朝廷就必然要选一员主帅,执掌诸方,手中权责能调动诸道、都司。 而这样的人,朝廷眼下就显得有些少了。 常升算是历练出来了,人家都已经晋封郡王了,但现在还在南边继续向着印度河平原征伐。 李景隆的身份和地位也都可以,只是他在瀛洲那边做的事情,终究还是差了一些,放在西南为帅便显得有些不合适了。 朱允熥猜测着太子老爹心中的人选到底是谁。 朱标已经是开了口:“前些年,也就是洪武十八年,五开蛮吴面儿犯上作乱的时候,你皇爷爷是让你六叔为帅,信国公汤和为征虏将军,平定叛乱的。 可是你也知道,你六叔为帅,那也只是替我们家去前线盯着的,让将士们都知道他们在前线,我家也有人陪着他们。至于战事,终究都是信国公指挥的。 倒是眼下……” 汤和已经薨逝了,如今就葬在钟山上的功勋陵里。 朱标又道:“申国公邓愈也薨了好些年,周德兴坐案被诛,宣宁侯曹良臣也薨逝多年。其实若论起来,凉国公倒是个合适的人选,只是如今他还在草原上。” 这就是大明朝如今的尴尬之处。 将才无数,帅才少有。 至于凉国公蓝玉? 朱允熥心中默默笑了笑。 他倒是有些意外,自己这位舅姥爷竟然能心甘情愿的跑到贝加尔湖那边,亲自带着人为大明修建新的北方边疆长城戍堡。 也不知道依着蓝玉那不老实的性子,朝廷会不会有一天忽然就接到消息,他凉国公给还没有成为沙俄的莫斯科大公国打下来了。 想了想,朱允熥试探着说道:“洪武十八年,就是六叔为帅,如今倒不如还是继续让他为帅,朝中可调西平侯、景川侯等人为将,分兵几路,合围西南诸土司?” 他这话刚一说完,朱标便立马摇头。 “老六此次不宜为帅,若单是经略湖广道西南部土司,他可为帅,掌御全局。但此间涉及西南诸道、都司,他还是显得单薄了些。” “那就让三叔或者四叔南下?” 朱允熥很是光棍的说了一句。 晋王和燕王都是大明朝有名的九边塞王,这么多年也一直都在边疆上和元贼对阵,军事上的本事自然是不用说的。 而且最重要的,现如今大明的九边已经算是名存实亡了。草原上的敌人都已经灭了,九边存在的意思已经几乎都要消失了。 不论是朱棡还是朱棣,这时候大概都有些闲的发慌了。 但朱标却还是摇着头。 “朝廷要重现西域,你十四叔还年轻,一个人担不起来。你二叔如今在朝中做事,西北的事情现在只能交给你三叔和四叔来cao办,他们走不得。” 自己的几个提议都被否了,朱允熥悄悄的冲着太子老爹翻了翻白眼,随后闷声说道:“那依着父亲的意思,该是选谁为帅呢?” 朱标顿了一下,回头看向偏殿里正在带着两个孙子的老爷子。 他又看向面前如今业已长成,并且被寄予厚望的儿子。 “且再等等吧,容为父多思量,等张辉带着人下去查明了缘由,再行定夺吧。” …… 张辉很想念诏狱。 之前朝廷北征,他不得不跟着一同过去,草原上跑了一圈,让张辉觉得自己的技术已经极速下降了。 自己还有很多没有用过的手段,要在诏狱里的人犯身上实验。 按照太医院对自己的评价,自己那是在为了大明朝的医道做着卓越而无私的奉献。 在诏狱待着,就是为天下百姓造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