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 第784节 (第2/2页)
朱元璋摆摆手:“你倒是也没错,做臣子的哪能不多想想这些事情。只是咱们大明朝,不兴这样的事情罢了。 明天本是高高兴兴热热闹闹的日子,是你们两给那早就死了的老家伙们长脸的日子。现在倒好,明天朝会上,俺还是得要在群臣面前,训斥你们。 吃饭喝酒的事情,俺就留在下一回了。” 说到这里,朱元璋便再次提起脚步,往山上走去。 他大概是歇够了,走的脚步比之前快了一些。 又似乎,是他不愿意输给这些晚辈后生们。 常升则是跪在了地上,重重的磕了几个头。 李景隆本是想要追赶上去,见常老二这样做,自己也只能是照样做了。 等两人跟上了磕完头之后,追上前面的朱元璋,便听到皇帝再次开口。 “瀛洲的事情,俺估算着大概算是了结了,九江这一次回来便好生歇息一段时日,在京中帮着大都督府做些事情。 南边不安生,听说升哥儿你们已经快要打到高原背面去了?” 听到自己这一次回来,就不用再去瀛洲,李景隆的脸上顿时露出灿烂的笑容。 常升则是点点头,随后又摇摇头:“南征大军如今自交趾道,西进不过两千里。 实在是打下来的疆土,需要从交趾道以及广西道、广东道、云南道等地迁徙百姓定居,如此方能稳固地方,却又会迟缓进军速度。 臣等估算着,大抵还要两三年才能真正打到高原背面去。” 朱元璋点头道:“俺也是这样估算的,那就等今年过完了,九江去陕西行都司,到时候或许西进,再或南上高原。总是要将这西边和南边连成一体的。” 刚刚还因为不用再去瀛洲,而暗自喜悦的李景隆,脸上的笑容没有停留多久,便立马消失不见。 瀛洲固然不好,可也比西北那边好上无数倍。 至少,自己在瀛洲那边做点什么事情,不会有谁胡乱指摘。 可西北却不一样了,那边本就是大明的疆土,地方上都是大明的百姓。 常升则是想来一下,而后才说道:“陛下有意西进,收复西域?可是……” “可是俺却否了解大绅的那条铁路?”朱元璋回头,淡淡的看了常升一眼,而后笑着说道:“他太急了,即便俺有意要让大明重现强汉盛唐的景象,也得等北边的事情落定才行。 况且,他的理由并不充分,朕和朝廷还需要足够的理由,才能动那条铁路。” 常升不再言语。 朱标这时候,便接过话:“升哥儿这一回也多在京中留些日子,也好让前线的将士们能暂时缓口气,整顿歇息一段时日。 等你和九江这一趟晋封郡王爵的事情忙完了,钟山这边还是要再来一趟。 信国公要葬于此地功勋陵,开平老王叔和岐阳老王叔也要在这里重新起一座衣冠冢。 到时候你们都要来观礼,也是让老王叔们在天有灵,能看上一眼如今咱们大明的儿郎们,都长大成人,能够为国家cao办一方差事了。” 有太子起了头。 朱元璋这时候才又说道:“还有功臣陵,东征和南征的将士们,都是有功与国家的,我们不能辜负了他们。应天的风水不错,朕也在这里,还能有空去看看他们。” 若说那功勋陵,是为了拉拢朝堂功勋将门的心,历朝历代也都君王做出类似的事情。 可那功臣陵,便从古未有。 常升和李景隆两人对视一眼,齐齐跪在地上。 “臣等代东征、南征牺牲将士,叩谢陛下皇恩。” “起来吧,到山顶大概就能看到日出了。” …… 第六百一十三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 和朱元璋说的一样。 当他们一行人爬到山顶的时候,远方的天边,一抹淡淡的灰蒙蒙的暗淡亮光,将漆黑的夜色擦去了一点。 微风在山巅拂过,吹动着林间枝头,也吹在了人们的脸上。 钟山的东面,那一抹暗淡的亮光,渐渐变得明亮起来,颜色也开始有了更多的变化。 当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骤然升起后,整个天地之间徒然放亮。 “好一个旭日东升!” 朱元璋双手叉腰,顶着先前在上山时被太子披在身上的披风,而山顶的风便从披风下吹过,带动着边角不断的拂动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