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嫡子 第611节 (第1/2页)
在另一边,自王庄驿北上的铺兵也赶忙开口道:“禀上官,中都留守司、凤阳知府衙门急报殿下,有急奏,望上官通报。” 朝廷累年之前就开始着手整顿革新驿站,涉及天下近两千座驿站。 除了当初为安置军中伤残老卒之外,驿站革新亦是为了给朝廷开一份财源。 革新的效果是明显的。 由于大明开国,很多事情都是重头开始,朝政上有继承自前元、前宋的制度,也有新的做法。 就如官道驿站,大明不同于前朝,天下诸道是没有单独的递运驿站衙门,皆是由地方上的府县一级负责。天下近两千座驿站,又直属应天朝堂上的兵部车架司管辖。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朝廷对递运驿站的管理效率,确保了朝廷急递的速度和通常。 但却又很不好的一点。 那就是这些由地方府县一级负责的水马驿、递运所、急递铺的用度耗费,并非是兵部车架司支出,而是一并由地方府县负责。 地方上自然不可能腾挪钱粮来为朝廷付了这笔账,加之国初地方上也是百废俱兴,也根本就拿不出这个钱来。 所以,地方和朝廷相互妥协。 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个大明近两千座的驿站所需钱粮,皆由地方府县百姓摊派。 而这几年的驿站改制,最大的成效便是这一份原本摊派在地方百姓头上的耗费,尽数被抹除,该由兵部统筹天下驿站收益损耗。 钱粮更多的驿站,如今不光容纳了更多的伤残老卒,也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在队伍里于随行官员们驾马而行的朱允熥,抬头眺目向往前头被孙成拦下的铺兵们。 只有六个铺兵,却人人身上都带着rou眼看得见的伤残。 这些人都是这些年来为大明流血负伤的军中老卒,他们只是不能再在阵前为朝廷效力,但如今却也换了另一种形式为朝廷效力。 而朝廷,也同样给了他们一份安宁。 朱允熥不由想到,当初驿站改制初见成效时,小胖便与自己笑谈。 如今别看五军都督府的兵马账目都是清晰明了的。 但只要朝廷需要,这些被安置在那近两千座驿站里的老卒,便能立马提刀着甲,为了朝廷上阵杀敌。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时的朱允熥便只是默默的一笑,权当是默认了小胖的这个说法。 毕竟。 需知地方上一县之内,衙门里的三班差役,或许也就只有那么数十人。 但一县之内的驿站,却可能有好几处。 这些驿站里的铺兵加起来,便是一股远超官府衙门的武装力量。 想到当初和小胖的笑谈,朱允熥此刻不由眯起双眼。 或许等这一遭北巡结束后回京,该在内阁议一议那些伤残将士,转任地方官府三班差役捕快的事情了。 被锦衣卫和羽林卫官兵护卫在队伍里的朱允熥,正在想着新的革新之事。 而在队伍前面的孙成,则是在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他坐在马背上,双手握着马鞭压在马背上,望向眼前的六名铺兵:“将奏报夹板、凭证、回本拿来。” 固镇驿和王庄驿两名领头的铺兵立即翻身下马,将一直背在身上的包裹从后背挪到了胸前,两人也走到了孙成马前。 两人动作麻利,很快就取出了孙成所要的三样东西。 孙成先看凭证,这是证明铺兵们身份的东西。 查验无误交还之后,孙成则更加严肃的看向两份夹板。 夹板里存放的便是河南道和凤阳城送来的急奏。 核对查验夹板封存完好,未有提前被打开的痕迹,孙成这才将两份夹板塞在胸前衣襟处。 而后又伸出手,立马就有一名铺兵从包裹里取了一支墨笔送到了孙成的手上。 打开其中一份来自王庄驿的回本。 孙成在上面细细一扫,头前已有笔墨,写的是濠梁驿转交急奏,王庄驿接收急奏,追随太孙行在或送往固镇驿的压脚标注。其上,也写明了濠梁驿递送急奏之人的姓名,以及王庄驿接收急奏转送之人的姓名身份。 一切核对无误,固镇驿一边的铺兵回本也查验完毕。 孙成这才在两份回本上写下接收急奏,核对无误的字样。 “辛劳,回程慢行。” 丢下一句话,孙成便握着两份夹板,拉着缰绳转动方向。 铺兵们也不停歇,完成了递送急奏的事情之后,查验完回本上的签收字样,便立即上马,马不停蹄的赶回固镇驿和王庄驿。 孙成业已将两份急奏夹板送到了朱允熥面前。 “殿下,河南道和凤阳府的急奏。” 高仰止和白玉秀两人就驾马在朱允熥左右,两人同时看向孙成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