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陆权强国_第43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37节 (第5/5页)

的屁股摸不得!

    因为俄国人拒绝承认失败的傲慢态度,加上来自中国国内的指示。中俄两国在新德里的谈判从一开始便是在争吵跟互相威胁中渡过,可以说是要多不顺就有多不顺。

    除了库朋斯齐曾经答应中国的,俄国承认中国对外蒙古的主权一条,因为在英美两国的共同证明,俄国人无法赖掉捏着鼻子心不甘情不愿的认了外。甚至包括俄国在外蒙的一些伪蒙古政府时期答应的矿产跟特权,俄国人都要逐条逐词的跟中国激烈争辩。

    双方都没有谈判诚意,结果谈判打从一开始便陷入了僵局之中。除了一些无关痛痒的让步外,一旦涉及到特权跟领土纠纷,两国都会掀起一场激烈的争逐。

    英国人为此伤透了脑筋,中俄双方都不愿意在涉及到两国根本的领土跟特权问题上让步,仍然在慢慢纠缠,都没有很快结束这次会谈的打算。大家心里面都明白,现在两个国家都是处于国内政策的调整时期,双方都要暂时喘口气,积蓄实力。两个拳击手都暂时走到绳栏地边上喘口气,互相用仇恨的目光对视,等着下一次的交手。这个时刻迟早都会到来。谈判已经成为了走一个形式的事情。最后双方还是要凭实力说话!

    而李汉的心思,已经将这件事情丢给内阁的外交部处理,和他们慢慢扯什么国际法条约去。

    而他主要的心思已经开始转向了国内,在等待俄国大革命爆发的同时,等待着美国加入欧战的转机到来。

    美国国务卿兰辛跟英国外加大臣在华接触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根据中国破解的一些美国电报来看,美国佬虽然仍没有答应英国加入协约国,但是态度的转变却很明显。

    这不难理解,英国和德国都是美国的竞争对手,但是德国的利益主要在欧洲大陆;即使美国要争夺利益,也是和英国争夺才是。为什么美国偏向了协约国?无非是因为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断了美国的财路,再加上英法等协约国欠了美国太多的债务,一旦英法两国战败,那超过百亿美元的协约国债务将无法偿还清。

    不过,此时还没爆发俄国大革命,欧洲战场上,协约国跟同盟国两大集团的实力还能维持平衡。美国国内因此作出了乐观的评估,美国至少将有一年的事情去做战争准备,等待国内武装了数十个陆军师,18年年中或年底就将是美国出兵欧洲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除了中国之外,就连刚刚将列宁跟其余三十七名革命党人通过秘密渠道送回俄国国内,并且向革命党赠送了一批军火跟物资的德国人都想不到,一场将改变世界的俄国大革命要爆发了。

    李汉已经下令调查局俄国分部开始转入活跃状态,密集监视俄国国内的情况。进入十二月以来,每一天都有数十封来自俄国的电报被送到李汉的岸上,由他亲自把关,去逐条审批,审阅那些信息中的俄国局势,以评估大革命将在什么时候到来。

    民国已经将美国即将参战的消息转达给了德奥两国,这是李汉的意思。用的也是非官方途径,中德两国在情报上有些合作,他让调查局故意露出了一些马脚,然后通过中国掌握的名单上的一个德国情报人员,将这一消息传递给了同盟国。

    他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逼迫德国人提前认命,将‘无限制潜艇战’用出,尽可能的增大德国对美国的打击力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有一部赫赫有名的法案叫《捕获法案》。根据这部法案的相关规定,德国潜艇在执行任务前,首先需要准确识别拟攻击目标,这就要求潜艇必须浮出水面,派遣艇员登上目标船只进行检查,从而确认对方是否属于合法的攻击目标。只有完全确认目标属于可攻击对象后,德国潜艇才可以将其击沉。在击沉目标之前,必须确保给予对方全体船员逃生的机会,必要时还应当给予一定的帮助。

    但是,在德国潜艇履行上述规则时,其自身的隐蔽性、突然性等战术优势就几乎完全丧失,所以德国潜艇在欧战之初一直战绩平平。在这种极富理性和人性的规则约束下,德国潜艇对协约国民用船只“秋毫无犯”。

    但是,德国海军部很快颁布了一项新的法案,要求本国海军潜艇不必顾忌《捕获法案》的约束,采取更具有进攻性的战术对付所有的(无论是协约国还是中立国的)商船,一经发现全部击沉。根据这一新的法案,为了防止目标的逃脱,德国潜艇可以在潜航状态下发起攻击,从而大大提高了杀伤效果。德国政府高层中也有人反对该项法案,包括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海军参谋长冯·波尔海军上将,他们担心这种做法将会激怒中立国,特别是美国。

    于是,在15年底美国提出警告后不久,德国潜艇便重新被撞上了枷锁。

    李汉现在最想做的就是为德国的海底狼群解除这道枷锁,时间到了1916年,因为大型战舰被英国皇家海军主力逼迫停在军港内无法出动,德国人意识到了继续制造战舰短时间内也无法打破英国人的海上包围圈。于是,他们分出了一部分的船厂用于制造u潜艇,到了16年8月,德国人已经造出了107艘u潜艇。比历史上的17年年初还多出了将近三十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