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陆权强国_第40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05节 (第2/7页)


    吴俊升有能有才,为人也懂分寸。东北之前的诸位将领之中,他是第一位在15年东北军区新编之后重新入伍带队的将领。

    为什么要先打伯力而不是南方更加重要的滨海区跟重镇海参崴呢。李汉跟总参、陆军部以及东北军区的诸位主要将领都曾经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作为地域广袤、人口稀少的大帝国,沙皇俄国一直依赖于少数核心城市的统治与辐射力,这一点在远东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通过不大的代价控制周边,但是坏处也是明显的,一旦中心城市沦陷,周边的区域也就没有了。

    伯力跟海参崴同属俄国在远东的军事重镇,只不过海参崴不但是临海军港,更是俄国当初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获得的最优良港口,因此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俄国便一直致力于这座港口的建设。1877年东西伯利亚军区工程兵司令温特伯格上校开始筹划在这个远东重要的港口修建防御工事,一年后最初的海岸防御工程完成。到了九十年代随着日本的崛起,俄国重新开始重视这座海港的军事建设,93年到96年四年间,俄国人先后征用了六万华工跟一万多俄国农夫,将其建成一个濒海永久性防御工事。1899年工程兵上校维利奇科设计自陆地上建设成完整的陆地防御体系。经过数年的建设,到日俄战争时期,海参崴已经拥有了比之旅顺还要坚固的防御体系,导致日本人集中了海陆军精锐力量,依旧未能在日俄战争中攻陷它。

    日俄战争结束之后,俄国重新加固了这座城市。总参跟陆军部进行了保守型预测,从海面上依靠中国的海军力量,不但很难攻陷这座要塞,甚至还有可能在俄国人的反击下损失惨重。而从陆地上发动进攻,三个国防师近五万六千人也很难在一个月内攻陷这座要塞。如果国防军要主攻海参崴所在的滨海军区,那么不但会被牵制中大量的陆军,陆航也恐怕会被牵制不少战机,对于大局发展十分不利。

    所以,有鉴于俄国人在滨海军区只有东西伯利亚第8步兵师跟第10步兵师约莫两万多士兵。最终根据战略需要,东北军区只向滨海区集中了三个师的兵力,跟两个战斗机中队、两个轰炸中队,驱赶俄国在滨海区其他各处驻守的士兵向海参崴集中,然后将这部俄军死死包围在海参崴军港内。等待解决了其他各军区之后,再集中兵力对海参崴进行重点拔除。

    伯力的确也是俄国在远东的军事重镇之一,但是比起海参崴,伯力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军事重镇。甚至连‘军事重镇’这个称谓它都谈不上,伯力除了作为阿穆尔军区的司令部驻扎着东西伯利亚第14步兵师的一个旅驻军外,它的地面阵地建设几乎为零。

    逼近从陆地上能够威胁到伯力的国家只有中国一个,这还是因为中国的领土距离伯力只有几十公里的缘故。而近代满清国势的衰弱,令俄国人傲慢的认为,他们仅仅需要在伯力驻扎一个营,就能威慑中国不敢动弹。因此,除了93年前后俄国曾经在伯力建设了一些地面阵地外,之后二十多年里,俄国几乎没有伯力建设任何炮台等。

    近几年随着中国的崛起,俄国阿穆尔军区感觉到了中国的威胁。只是欧战的爆发令俄国的财政年年超赤字,根本无力拨款建设伯力。没奈何的阿穆尔军区只能将伯力的驻军从过去的一个团增加到了一个旅,以作对中国的威慑。

    此时的伯力,已经不是昔日的伯力了。伯力武力最为鼎盛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1900年庚子事变的时候,俄国从欧洲调来数十万的军队,源源不断地通过伯力方向挺进中国,进而席卷整个东北;第二个时期便是19041905日俄战争的当口,伯力一方面为了保护西伯利亚大铁路,一方面同样承担了源源不断的军队开赴战场的局面。

    但现在的情况恰好反了过来,为了支援远在欧洲的东线,远东所有的人力物力都开始搜刮送往前线,阿穆尔及滨海军区的兵力一再抽调,悉数调往东线各个战场。如果不是因为伯力扼守着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从海参崴外贝加尔区的交通枢纽,恐怕阿穆尔军区就要趁势被俄国国内暂时取消同滨海军区合并了。

    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因为俄国与中国方面每年都有大量的物资购买,伯力还是那么繁忙,但兵力却是捉襟见肘,差点连一个完整的师都快要排不出来。

    在这个时候,中俄之间的矛盾被激化了。中国主动向俄国宣战,调集了重兵强行收回了俄国在华的两个租界跟中东铁路,还收回了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