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陆权强国_第40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01节 (第3/7页)

体系已经建立起来,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发展比较协调。不同于民间资本踊跃投资的轻工业,通过国家财政的补给跟直接投资,在过去的一年半的时间里重工业发展速度并不比轻工业差多少,其中尤以钢铁工业最为引人注目。汉阳钢铁已经成功的取代了日本的八幡制铁所,成为了亚洲最大的钢铁公司。15年全年,总共生产了钢铁31万吨万吨、铁97万吨、煤24万吨,虽然比起列强诸多没有可比性。

    但算上了已经建设四年的重庆钢铁、大冶冶金,建设三年的郧阳钢铁、两年的鞍钢、正在建设中的辽宁本溪钢铁厂也已建成投产,虽然规模、产量远不如汉冶萍,但是这些钢铁厂的存在,确实极大的改变了中国的重工业面貌,到16年中中国仅在钢铁产量上第一次超越了日本,当然,这一准确数据目前尚被封锁中,列位机密保管。

    也正是这些钢铁工厂出产的优质铁轨保证了几条铁路交通干线的施工。

    陇海铁路、粤汉铁路、兰新铁路已经进行了全面的建设,作为优先建设的铁路,两京铁路(西安至北京)已经建成并通车,这些铁路的建设为中国钢铁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铁路建设中所需铁轨、铁路器材中的多数都依靠中国钢铁厂提供。也正是靠着这样有步骤、有计划的工业建设与布局,中国的轻重工业才能取得如此成就。

    纺织业应该是唯一能够与钢铁业发展想提媲美的行业了。有别于国家扶持的钢铁业的发展,纺织业除了几家国营大厂外,基本上都是由市场主导借助着欧战的影响自由发展起来的。1914年初,中国总共才有棉纺织厂39家,纱锭117.28万枚,其中日商加英商共有30.5万枚。全国的布机9971台,日英两国商人便占去了5700多台。而到了1916年五月工业部联合商务部进行最后一次统计的时候,中国总共拥有了172家纺织工厂,6.58万台织布机,和485.7万枚纱锭,雇工175.4万人,粗棉纺织能力已经超越日本一倍,成为了亚洲仅次于印度的第二纺织业大国。以战时每件纱可盈利54.7华元为比照,在过去的一年半中,仅依靠棉纺织业便为中国赚取了1.72亿华元的战争红利。

    第五卷 大炮主义 第六百一十二章 一年(二)

    第一个三年计划是1912年时李汉亲自制定的工业发展计划,在当时尽管他统治下的势力获得了德奥两国以及美国资本的支持,但是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当恶劣。

    因此当时的第一个三年工业计划的外部环境可以说是十分不好,未免担心建设周期过长,最终导致自己的势力还没成气候就给人消灭了去。李汉在当时总结跟借鉴了许多历史上苏联时期跟共和国时期的工业计划规划经验,由他控制的政府出面利用外国贷款投资建设一批能够迅速增强他的实力的军事重工。

    而为了快速完成这个三年工业计划,他的政府也为之承担了惨重的负担。工程时间的缩短导致质量问题频繁爆发且不提,不少的项目重复建设造成的资金浪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为了尽快的完成其中如重庆钢铁等重型工业,在本国技术工人不足的情况下,他也不得不高薪从欧洲聘请了大量的洋人技术工大量填充麾下重型工业。这就导致在他之前的三年工业计划中,大量的洋人技工成为了工厂的主要工人。而一旦他们罢工或者被自己的国家征召回国,李汉麾下至少有五成的重工业将因为大量技术工人的缺失而陷入减产或停产中。

    不过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早早考虑到这种情况的李汉,尽管在他规划中的重工在过去三年间从欧洲高薪聘请了高达四万多名洋人技工,然而这些以铁道跟钢铁冶炼业为主的洋人技工主要来自比利时跟卢森堡两国,其中尤以卢森堡为主。卢森堡是欧洲传统的钢铁冶炼大国,这个人口只有勉强四十万人的欧洲小国,整个国家却有六万多人直接从事与钢铁冶炼业有关的工作。在德国吞并了卢森堡之后,为了抵制德国人的统治,流亡瑞典的卢森堡大公暗中策动卢森堡钢铁工人大罢工,几乎在德国刚占领卢森堡的一周内便破坏了整个国家八成以上的重工业。

    结果卢森堡人的顽强惹怒了德国,同时也重创了本国的经济。愤怒的德皇本想处死大量的卢森堡人,但是在李汉的请求下,为了将中国拉入同盟国的阵营中,德国同意了中国驻德公使前往卢森堡以中国、政府名义先后一年间聘请了四批接近两万卢森堡工人前往远东务工。没办法,他们的国家都被德国人占领了。卢森堡的经济也陷入了崩溃中,而欧洲又处于大战中,都一年还没终止。就算是有人想逃往美国都没钱买船票,最终反而便宜了中国。

    总的说来,在特殊背景下的第一个工业三年计划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在李汉举民国之财力物力,完成了第一个三年计划之后。中国已经拥有了较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