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陆权强国_第37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78节 (第6/8页)

为着维持局员、局匠生活,所以没有裁撤。

    周自齐见梁士诒不愿起来,只好硬着头皮站起来道:“银元流行前,制钱每年约铸200万串,前朝为搜刮百姓,每每变更制钱分量,铸造大钱(如当十、当五十等),更有夹杂铁、铅等杂质之举。于是钱银比愈加跌落,清初一两白银可换钱约900文后跌落至1700余文仍难换到。我中国银行跟梁总裁的交通银行都是前朝的货币发行银行,因此掌握一些数据。现全国制钱因为经年累月和自然损耗不少,但据财政部分析,至少还有10亿文甚至20亿文以上的旧制制钱在流通。不仅一些偏僻省份在用,就连各口岸跟京城、天津、上海、广东甚至香港都在用。因为都是前朝货币,继续使用不太妥当。但如何收回,财政部深感头痛……”

    铜元同样为圆形铜钱,其与制钱之最大区别在于边缘略厚,中央无方孔,出现甚晚,光绪年间始有面世,主要为模仿外国之铜辅币,袁世凯改制时曾经印制了袁大头银元的辅币,储备银元也有铜制辅币,这两种铜元辅币虽然在市面上已流通无阻,渐有代替制钱之趋势,但因为银质的较少,一时半会之间不可能普及到全国,因此大多数地区都还在用前朝的制钱跟光绪铜元。而且地方各造币厂在辛亥年革命之后纷纷设立,有能力的便印些劣质银元,没实力的多数还是大铸铜元,大多数的官定价格都远超它本身的价值,不但百姓不喜欢用,也扰乱了市场经济体系。

    前朝跟地方各势力留下的烂摊子,总统也头痛了,皱眉问道:“这种情况难道就没有办法控制么?”

    “铜钱和铜元是一定要收回的,我国虽然产铜,但数量不大,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每年都要花费银子从国外进口铜料,现在兵工行业大量需铜,两相争夺必然不妥。况且,铜钱、铜元滥铸,已经失信于民,不能不加以重视。我看,不如政府先下一道政令,言到将在未来固定三到五年后废除前朝制钱跟铜元,然后以储备银行券兑换的方式吸收民间流通的制钱。为了加快回收步伐,不妨在回收时略微让利于民。比如一元储备银行券可换1300文铜钱,我们定的兑换标准就以1000文换一元。政府以溢价回收保证了纸币的信誉,虽然财政上需要承担一部分的损失,但一来可强化‘储备银行券’的纸币影响力,二来也可换来民众的支持,诸位以为如何?”

    胡瑞霖事先已经跟大总统通了气,他的心思已经摸得很清楚了。

    第五卷 大炮主义 第五百六十章 法币跟央行

    胡瑞霖的话刚落下,会场内顿时便安静了下来,尤其徐世昌等人眉头不自觉的便皱了起来,因为他们仔细一想,便发现了这位新总统心腹话里的圈套了。

    段祺瑞在会议上第一次开口,询问道:“总统虽是好心,但恐怕财政上也吃不消。舍弃之前不说,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宣统三年间‘大清’、‘交通’两大银行共印制铜元不下两亿,算上民间制钱,多且不说而且分散各地,恐怕三五年内无法回收完成。铜元一废必伤国本,此提案尚需谨慎考虑!”

    “段总长考虑的是,不过总统一贯以来的执政方针都以稳民跟富民为标准,我财政诸位阁员自然也不能够给大总统抹黑。昨日徐国务突然要召开国务会议讨论国币问题,因为准备不足我们在会议上很少发表什么意见。回去之后我自我做了一番检讨,重新召集财政部诸位阁员,研究了大半夜,就很多问题都已经有了准备。比如刚才我说了稳妥的一方面,其实内中还蕴含着积极成分。既然是溢价回收,每一元可净得几分的利润,各地凡是头脑灵光必然会嗅出此中机会,我们不用号召,自然会纷纷把各地的铜钱收拢过来兑换,这等于政府不用出面张罗就有人帮我们贯彻回收精神。从另一方面看,也不需要另设很多兑换点,我的意思是只在奉天、京城、天津、青岛、武昌、西安、重庆、南昌、杭州九处设立回收点,自有人为了那一部分溢价而送上门来……虽然溢价回收可能要亏损一部分,但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们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的损失。”

    的确,若是政府能够通过这么大规模的旧币换购,不但可以消除前朝的最后一点影响力,能够快速的将储备银行券推上国家信用货币的位子上,也能够回收市面上大量的珍贵铜资源。中国是缺铜大国,铜资源又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从国家的角度上来看,怎么看都是大赚!

    总统带头点了头,自然多数阁员都是赞同的,只不过内阁总理徐世昌有些迟疑,“胡总长言之有理,只是我还有一个疑问,若是各地都贪图此中溢价,在一时间纷纷前来财政岂非难以承受?”

    梁士诒、周自齐、周学熙不动声色的支起了耳朵,徐世昌等人都发现了财政部规划的回收旧币法案中的弊端。按照他们对新总统的了解,他向来是谋而后发,怎么可能让别人占了好处呢。正如胡瑞霖之前所说的,国内至少有价值不下数千万甚至过亿的前朝发行旧币散乱国内各处,并且如今还被百姓拿来当做货币使用。如果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