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9节 (第2/7页)
,这意味着允许各大国、军舰进入黑海,而这又是俄国所绝对不能同意的。英法两国的同意迟迟没有落实,正当俄国人还在西欧游说时,奥匈已经迅速采取了行动,于当年10月6日宣布正式将两个地方吞并,结果俄国什么也没捞到。 这两处居民多数是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人种,早就有联合起来反对土耳其、俄、奥匈等国控制,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愿望,民族情绪强烈。塞尔维亚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也十分高涨,强烈反对奥匈吞并波、黑两地,要求以武力抵抗奥匈的侵略,因此,向奥匈提出强烈抗议。俄国因为吃了暗亏,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企图在南部斯拉夫民族中煽动对奥战争,极力挑动不满情绪,让塞尔维亚打头阵。 11月,奥匈帝国宣布局部动员,向塞尔维亚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威胁,企图以此打击塞尔维亚的南部斯拉夫各族大团结的企图,12月8日德国首相毕洛公开声明:德国无条件支持奥匈。由于英法两国对前些日子俄国与奥匈勾结,企图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和单分面开放两海峡持有戒心,在这个时候采取了观望态度。 沙皇政府认为自己对德奥开战的准备和力量不足,同时又没有得到盟国英法的有力支持,只好对德奥让步。1909年3月22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复电德皇,表示接受德国的要求,同时又对塞尔维亚施加压力,强迫塞尔维亚放弃战争准备和停止—切反奥举动,塞尔维亚被迫屈服。 事情虽然了解了,但这个结局完全戳穿了沙皇俄国所谓“支持斯拉夫人民解放斗争”的假面目,沙皇忙乎了半天,什么都没捞到,反而大丢面子,被看作是“外交上的对马海峡”。这次失败,使俄国和德奥之间的关系恶化到无可挽回的地步,俄国下决心与德奥对抗,并加紧向英法靠拢。 同时,巴尔干半岛的均势改变也震惊了意大利,奥匈势力的增强是意大利绝对不能忍受的,更加疏远奥匈而与俄国表示了亲近之意。于是,沙皇应邀访问意大利,尼古拉二世故意绕道,不经过奥匈领土,在都灵南面的拉冈尼基城堡与意大利国王会面。同年10月24日,双方秘密缔结了《拉冈尼基协定》,规定:1、俄、意两国共同维护巴尔干半岛的现状;2、如果巴尔干发生任何事情,两国将支持巴尔干国家的民族原则,排斥任何外国的统治;3、两国共同反对一切与上述目的相违背的行动。接着,意大利保证“善意地对待俄国在海峡问题上的利益”,俄国则答应“对意大利在的黎波里的利益同样采取善意态度”。 这份协议充分的暴露了意大利对于三国同盟的背叛,但因为历史上两国隐藏的够深,结果直到一战结束多年之后才被曝光。李汉记得历史上意大利跟沙俄之间有这么一个背叛盟国的协议,只不过他不记得具体时间跟信息了。为了让德国提前警惕意大利,他早在一年前就派情报人员在意大利负责刺探,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总算是在今年年底从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曼努埃莱三世的一个近侍处弄出来,为此,调查局的前身情报司付出了上百万里拉! 斯里芬上校两人或许不清楚,但穆默、弗朗茨两人一回忆这其中的时间,发现完全吻合几年前沙皇尼古拉二世南下意大利时的安排,当下心里已经产生了怀疑了! 这些条款与这两国在公开场合对巴尔干问题的庄严保证截然不同,因此缔约后采取了严格保密的措施,俄国甚至没有告诉驻伦敦和巴黎的大使,以防走漏风声。意大利方面,更由于这个条约背弃了德国和奥匈,根本不敢张扬,避免这两国警觉。当时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曾经有过协定,任何一方和第三国签订有关巴尔干问题的协议,都必须通知对方,从条约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严重损害同盟利益的行为,从后果上看,这是意大利疏远三国同盟的表现。充分说明了意大利在外交上惯于使用两面派手段,欺骗盟友,毫无信义可言。如果此份情报为真,则标志着三国同盟的政治大地震,难怪穆默、弗朗茨如此担心。 “这太危险了,我们不能冒这个险。我会立刻启用密电将这份情报送回国内,至于真假还是交给国内的情报部门去查吧。”跟弗朗茨一样,穆默也不敢去想假如这份情报是真实的会是如何情况,他抬头开了一眼弗朗茨,他苦笑道:“我在中国新学会一句老话,宁可信其有!那位年轻的将军说是他们在海外的侨胞经营上百年的情报网收集到的情报。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帝国的情报部门一直都在追查这两年来那个年轻人从哪里得到了价值数亿帝国马克的资金援助。它们十分分散,有的来自东南亚,有的来自南亚,有的来自欧洲跟美洲,甚至南美……也许真如他所说的,这个国家自数百年前分散到海外的数千万侨胞经过这么多年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