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39节 (第1/7页)
升斗小民自然不会知道,这车里面坐着的两个中年人都不是一般人物。 其中一人略显矮瘦,留着齐根断发的他带着一副眼镜,此人姓张字静江,又名人杰。其兄长张弁群为上海通运公司总经理、舅父庞青城为上海中国银行董事。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的他半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结识孙中山先生后便开始对孙中山先生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近十年来累计向其直接捐赠数十万元,为其拉拢援助不下百万,因此被孙文敬称为“革命圣人”。 而另一个也不简单,此人名叫虞洽卿,曾任历任德商鲁麟洋行、荷兰银行、华俄道胜银行买办,自办四明银行、宁绍轮船公司,更是上海商团的幕后掌控者。当然,他还有个不为人知的身份,其乃是与前任上海都督陈其美私交莫逆的革命支持者。这两人会在这个时候前来武昌,不得不说,这里面若是没有问题任谁都不相信。 车子行驶在新铺建成柏油马路的武昌主干道——共和路上,张静江目光笃笃通过车窗看向外面的平坦柏油大马路。出身豪富的他虽然不喜汽车这种新东西但是并不是没有坐过,在上海他有很多生意要跟洋人打交道,租界内有几位与他有生意往来的洋商经常邀请他一同乘坐汽车,因此他倒不是对此没有一点了解。 只是,他乃是出访过法国并在欧洲待过很长时间的人了,这柏油路在国外谈不上多稀奇的事物,国外各强国国内都已经开始兴起了修建柏油路的热潮。但是柏油路对于民国来说无疑是一桩新奇的稀罕玩意儿。与他同车的虞洽卿或许只感觉车子行驶在这柏油路上要比寻常在上海的路面少了不少颠簸,却忽略了这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似乎感觉到眼往车外看得太久有些花了,张静江收回自己的视线,脑海中却思绪万千。根据他的认知,兴修一公里柏油路,光是造价就数十倍于普通路面,甚至比之官道也要超出十倍。不过比之两者,柏油路的优点十分明显。能在战时还能腾出钱跟资金用于修建这利民工程,这西北的财政看在只怕不比中央差多少,难怪孙先生他们都败在了北方那位的手中,如今尚能留他一家独扛中央外加南方数省。 “静江兄……静江兄?” 一旁虞洽卿呼唤两句,张静江方才回过神来,面上有些灿灿,道:“虞兄勿怪,勿怪,方才想些事情出了神!”虞洽卿这两年在上海因为橡胶投机案跟洋商对上了,结果导致被打压的厉害,财力自然不能与他相比。因此张静江虽然比他小了九岁,虞洽卿也一直放低姿态,敬称他一句老兄。 “哦?什么事情能够让静江兄如此入神?”虞洽卿来了兴趣了,笑着追问。 张静江微皱眉,指着窗外道:“三年前我来过武昌,不过却不是如今这般光景。我在报纸上曾经多次看到有关川鄂等地的报道,只是一直都未当真,毕竟报纸上的东西如今已经变得虚假难辨。没想到今天亲眼一观才知果然,难怪有人将这武昌称之为‘小上海’,你看这人流跟道路还有街上百姓面貌,可比我上海还要强上一筹!” 虞洽卿点头,颇有些感慨的道:“你要是去年来过湖北,如今感慨还要更多一些。去年四月我曾跟随宁绍轮船公司的船来了一趟,当时还是大战之后的一片荒凉。再三月过来便已经展露勃勃生机,又二月到来时恍若人在江浙,到今年六月初已经分不清我人是在武昌还是上海了!” 这位赤脚财神眼中流光闪烁,这几年来他因为橡胶投机导致四明银行与宁绍轮船公司遭到外商的排挤。为不使这两个新生事物夭折,尽管他先后又组织了宁波同乡会航运维持会,并且还靠着去年鼓吹铜价小赚了一笔,这才帮助自己的两家单位渡过难关。只是今年建设银行一开,上海除了洋人银行之外,私营银行、钱庄均是遭到挤压。随后他又因为购买“甬兴轮”与宁绍公司发生矛盾,便退出宁绍轮船公司。如今有发现了西北这一块国内不少人还未察觉到的宝地,心中未尝没有其他的意思。比如,他最近就有了变卖了在上海跟江浙的一些产业,将自己的事业转到武昌转到西部来的打算。 张静江苦笑,这他何尝不知道。就说那宋查理吧,去年来湖北在汉阳建立了一座面粉厂之后,通过了西部军政府的审查,搭上了军用采购的顺风车之后,这一年来他那原本只是经营白面磨压的汉阳福丰面粉厂,如今已经扩张成为了拥有每昼夜生产面粉16000多包,成为了仅次于张謇的复新面粉厂、荆州面粉厂的国内第三大杂粮面粉厂,连原本国内赫赫有名的面粉大王荣家兄弟的福新跟茂新面粉厂,都被迫被挤出了前三甲。那西部军政府到底采购那么多的杂粮面干什么这事他张静江管不着,不过那宋查理一年来在湖北赚得盆满钵满的事情国民党内并不是新闻,只看他在讨袁战争前一下子拿出三十万汇给孙中山做军费就知道了,这位最近风传很有可能成为孙先生老泰山的男人,一年来只怕在湖北借助着东风,终于将家产扩增到百万之上了! 他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