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5节 (第2/6页)
真的要传呼赵秉钧,一接到赵秉钧的复文,便立刻转发上海,算是交差。由于宋案要犯迟迟未能判定,审判一拖再拖,只能再次宣布延期。法律解决似乎也碰壁了。 但袁世凯却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通过反对派报纸一再乘机夸大其词,纷纷宣传国民党都督准备反抗中央的消息,并有赣、皖、湘组成五都督团的流言。山东民主党报纸甚至登载消息说,国民党“密议拥戴孙、黄发难,以苏赣土地抵借日款,购日枪械,割据东南”。报纸说出了孙中山想为而不能为地事情,不仅国民党方面无所裨益。反而更遭人嫉恨。 在第三次会议上,虽然李、柏两督主战。柏文蔚甚至表示“愿首先在皖发难”,但孙、黄之间仍争论不决,而革命党地统兵将领普遍认为,“我方兵力不能敌袁,与其速战失败,莫苦练军观变。袁尚不敢过于轻视……”在这次军事会议上孙中山仍然立即主张兴师讨袁。黄兴的态度终于软化,认为武力讨袁也可以考虑,但现在袁世凯逆迹尚未昭著。南方地革命军又甫经裁汰,必须加以整备才能作战。因而主张稍缓用兵,以观其变。由于各省掌握兵权的将领多数同意黄的意见,孙中山碍于众议,只好从缓发动。 稳健派不愿轻谈战事,依然把倒袁的希望寄托在法律解决上。《民立报》连续刊载国民党上海支部文书主任——徐大裕的《宋遁初先生昭雪案》。此君素以善写争论名扬国内,今年方才二十二岁的他一手政论文笔十分得体,奈何思想太过天真,竟然如此撰文,“记者对于本案之主张,乃袁、赵自行解职。组织特别法庭。以受法律之裁判是也。……国民苟以是主张到底,民意可以熄甲兵。独夫何能为?苟法律而尚不能完全解决,则以政治解决可也……国会当依据约法,提出弹劾案,使袁、赵解职,由国民组织特别法庭,为公正之审判,以为此案最后之解决也。”他天真的认为:“有国会在,有法律在,有各省都督之力争在,袁氏终当屈服于此数者……” “幼稚可笑!” 最新版的民立报被他扔在了桌子上,李汉没了往下看下去的心情。 在他的对面,蒋方震、吴兆麟、季雨林、王安澜等十几位军政府高层齐齐聚在一起,不过少有人在闲聊,大家都只是彼此互相喝得茶水,连桌子上摆着的瓜果点心都没有一个人去动。大家都在等待,几个月来军政府高层的第一次齐齐聚在一堂,没有人知道到底是为了什么! “您说的是,北边那位已经摆明了车马要用武力解决,这群党人内部意见还未统一,只怕要吃大亏!” 他的情报官这几天往他这里来的比较勤,因为借助着上次自导自演的闹剧,最近军政府狠狠清理了一番下面。一些舍不得放权、私通外人、生有二心等登上了李汉黑名单上的军政府内的势力,已经被他借机收拾的差不多了。如今眼看着局势已到将发之时,西部却也不得不提前做好准备。 李东来坐在他身边不远处,如今的他在军政府中很不受待见,寻常莫要说有人与他客套了,便是跟他同坐一堂之中都少有官员愿意。这几个月来情报司带走了多少官员,可谓是名字臭到家了! 不过好在他根本不在乎这些,情报司能有现在的权力跟地位,还是李汉亲自制定的规划,下面即便对他再不待见,只要李汉依旧信任于他,都不会伤及他如今的权势跟地位。 “不过,北边那位到底还在等待什么?沿着津浦路,他的大军已经集结的差不多,这几月来我们已经查到他先后跟洋人购买了117门新式火炮跟新制枪械,已经足够应付一场大仗了。参谋处算过,至少河南跟安徽恐怕根本抵挡不住南下的北洋兵锋……” “名声累人……” 蒋方震放下茶杯,看似不经意的接了一句,眼睛却始终盯着李汉,“袁大总统乃是一世英豪,即便如今举国都相信了他是刺宋案的幕后主使。但,他若不承认谁也没办法治他的罪,因为那应、洪之流为了保命,必然要背上全部的责任,何况还有赵大总理在呢,完全可以推说乃是其为连任总理所为。但是这一番若是他先起兵收拾国民党人,无论宋案究竟是否由他主使,这个幕后黑手的骂名他都摘不掉了!” 李汉点了点头,“百里先生说的不错,不过袁大总统虽说一代枭雄,老来却被名声所累,他又岂不知如今经过两月来的宣传,国内所有人都认定这宋案的背后主使人便是他,想逃都逃不掉。倒不如果断的出兵趁机平反,日后再做打算也不迟!” 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文件,放在了自己的桌子上,将之打开之后就没有再去动,他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一下因为坐得时间太长而有些酸麻的肩膀,目光看向屋内诸位,脸上虽笑却带着一抹严肃。 “自从去年年底的聚会之后,我们这些人也已经许久都没聚到一块了。我知道这几个月来因为省内一些变动,许多人心中都有些不满,今天正好借着机会,我与诸位开诚布公,算是战前的最后一次动员大会!” “战前动员大会!”一旁最近有些发福的吴兆麟口念一遍,皱了皱鼻子,“巡检使的意思,是国内又要乱起来了?” 也是,屋内如今所有人都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