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陆权强国_第31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13节 (第7/7页)

,川南盐都,竟成哀鸿之地,令人扼腕叹息。”

    李汉侃侃而谈,句句直击四川盐商痛处,不过短短几分钟的演讲,竟引起不少盐商的叹气连连,只是若真仔细瞧去,定然能够发现更多的人脸上冷汗宛若水滴一般冒个不停,幸好现在大家都没注意。

    跟随李汉一同入了厅堂内的李东来冷笑着扫过屋内那些冷汗直冒的盐商脸上,目光最后在那一脸道貌岸然,颇有些古来能臣正气的四川盐政处处长邱正泽,眼中闪过一道寒光,跟门外的守卫的李汉的一个警卫使了个颜色之后,静下神来听李汉的演讲了!

    自打明清开始,国内的盐商隐隐可分为两大集团,一则前期以徽州、后期以扬州盐商为主的淮扬集团,二则以富顺盐商为首的四川集团。这两个各自把持年产近四十万吨食盐的份子,数百年来这两个一直在进行着明争暗斗。无奈四川蜀道难且跟朝廷中枢之间的距离过远,加上无论经济还是影响都不如苏皖派系,所以在朝廷之中很难找到得力帮手,结果两大盐商集团的斗争多是以四川盐商败北为告终。

    直到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争爆发,沿着长江两岸太平军与湘军连番厮杀,长江交通断绝,淮盐无法运进,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出现盐荒,百姓怨言载道,迫不得已,清廷这才准许川盐少量运销湖南、湖北,后来随着战争的扩大和持续,川盐又取得了安徽、江西等地的销盐引岸,大量川盐源源不断从四川运销各地,那些年里,不仅是川盐产量最高时期,同时也是四川盐商最辉煌的时期,所谓的“王三畏堂”、“李四友堂”就是在那一时期崛起的,当时,四川盐商的财富积累已接近淮扬盐商,在朝廷之中也开始物色到了较有实力的代言人。只是好景不长,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长江交通恢复,淮盐再次大举运销沿江各省,并依靠多年积累的实力和人脉,迅速将失去的引岸夺了回去,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策划下,清廷卸磨杀驴,勒令川盐退回四川,不得再向湖南、湖北外销。

    四川盐商自然不肯束手就擒,立即进行了强力反击,通过在朝廷上的代言人,开始了艰苦的引岸保卫战,那是一场惨烈的拉锯战,双方在户部、军机一连打了几年官司,淮扬盐商对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筹措军费有大功,这两个封疆大吏自然要投桃报李,极力维护淮扬盐商利益,四川盐商则搭上了左宗棠的线,为左宗棠的楚军酬饷也立下汗马功劳,双方的代言人在朝堂上都拥有一言九鼎的资格,这场官司打下来,两个盐商集团都是筋疲力尽,眼看短期内解决争端无望,只好各退一步,寻求和解。

    最后,四川盐商成功取得了与淮扬盐商在鄂西大部分地区的引岸共有权,双方以宜昌为界,界限以东归淮盐,界限以西双方共享,但不久之后,淮盐自动退出了鄂西引岸,自此之后,川盐称霸鄂西,除了应城的少量“膏盐”之外,几无对手,不过川盐也为此付出代价,宜昌榷运局取得了向川盐征收盐厘的权力,而该局历任总办均为清廷内务府亲点,所收盐税作为脂粉钱直接供应大内,朝廷在“恤商”的同时,仍没忘了狠狠敲诈一笔。

    无论如何,食盐引岸保住了,四川盐商弹冠相庆,犹如打了胜仗一般。但四川盐商并没有轻松太久,很快他们就遇到了新的对手精盐。这个对手可比淮扬盐商难对付得多,因为他们是洋人。

    中国传统食盐中口感最的是淮盐,其次川盐,在外观上淮盐不及川盐,淮盐含有较多杂质,色泽不纯白、偏黄,川盐之所以能在鄂西引岸战胜淮盐,除了价格优势之外,就是色泽纯白,口感也好。不过随着外国精制食盐的进口,川盐在色泽上的优势尽失,在精盐的打击下,最近几年川盐销路不畅,货栈时有积压。若不是李汉随后控制了川鄂两省,随后下令强行推进盐价递减的计划,累一年时间令川鄂所产之盐价格比之淮盐降低一成五,比洋人的精制食盐低上了两成价格,是靠低价垄断了川鄂九成五以上的市场,只给洋人跟淮盐留下了一点点的汤喝,恐怕现在川盐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

    李东来站在一旁心中复杂,川鄂盐政真是成也李汉败也李汉!若不是他盘活了这个高大千万的巨无霸,使它重新拥有了源源不断创造利益的能力,又怎么会导致又有那么多本来已经半死不活的势力眼红着冲了进来。当李汉打算整顿盐政的消息传出后,大小盐商无不战战兢兢,谁也知道这个年轻人到底做得什么打算。反正凭借盐商们的历史经验,当上头放出风声说要整顿盐务的时候,通常是盐商大把往官府送银子的时候,谁都知道当盐商的好处,当了盐商的就巴望着一直当下去,没当上盐商的富户削尖了脑袋想往这个集团里营,至于谁当谁不当,那就得看官府一句话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