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陆权强国_第30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08节 (第1/6页)

    “哦?”

    李汉微微停了停,“你说!”

    “是!”郑万瞻清了清喉咙,“卑职要提议的其实不过‘改革’二字,经略使主张联合军政府统治区域内撤销厘卡实际上已经为卑职之改革完成了第一步,剩下的第二步统一治下衡量单位业已确定,如今联合盐业所售之盐一律按照军政府新推行之十进位磅秤为准,不再以以前的石、担为衡量。石、担之祸安平勒世也罢,一旦灾年必导致市面混乱。比如小民购盐多以两为单位,往年经济较好之时可能一斤兑八两,经济不好之时也可能一斤兑换十四五两,无形之中伤民伤财,我军政府如今恒定一斤为十两,任何敢有不从者,结果保民之财,为我这改革奠定了基础!”

    “卑职认为,盐政之祸在于盐引。虽然南北之民每年所享用食盐不等,但大体平均,有案可稽,各地食盐数量可由人口多寡决定,这本来简单易行。但各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不同。经济展不均衡,自然灾害对农业收成和农村收入地影响极大,促成了人口流动加速,往昔一旦有灾,必然流民四起,近50年来特别随着轮运的兴起和铁路的铺设,人口流动愈加频繁,所需食盐必然也处以剧烈变化中。旧有的引额分配、销区划分如此僵化。岂能适应新的模式?随着时间地推移而做缓慢更改,不仅不能改良盐政,反而更加暴露了它的众多弊病。地方各级主管盐务的官吏与旧式专商沆瀣一气,为保存他们共同的既得利益,在所辖区域食盐供求失衡,甚至生盐荒的情况下,亦不肯改变旧章。而此时朝廷地指导思想也是尽量遵循成例,避免矛盾,以不减少盐税收入为难绳。抑或地方民众和官吏上书要求改变某地食盐供应渠道,也往往亦难获批准。如江苏镇江旧食浙盐,由盐场至销地水路六七百里,脚功自多,官盐价贵,而如皋、通泰各场所产淮盐,与镇江只一水之隔,脚费无几,私贩价值甚贱,人民纷纷购食。由于难于限制私盐,两江总督曾奏请改食淮盐,而朝廷派员征询浙江宫宪意见后,却以维持浙引为由,不予批准。非是浙江官员看不到此种弊端,而是私心在作怪尔。又如湖南等地,本以食用我湖北之盐为使,却强迫销淮引……”

    李汉眉头微皱,倒是没看出来这郑万瞻竟然如此啰嗦,只好插了一句:“说重点,你有什么改革之法!”

    “呃……”

    郑万瞻这才发现几人面上都有些不愉,只好省略了这些不说,道:“卑职的改革之法便是改革盐引制度!”

    “说……”

    “卑职认为,盐引的存在限制了食盐的销售,这点便是参考‘联合盐业’的成功。上十年我湖北原本每年民众所购之盐平均为9斤、四川稍高一些为13斤,然今年记录以来,仅从二月至今我湖北之民众平均消耗之盐便在9.47斤上下,四川已过14斤,这其中虽然有联合盐业的生产导致两省之盐远超往日,用比淮盐更低的价格销售了许多,但是其中却还有些地方卑职考究了一番之后幡然醒悟。卑职曾经询问联合盐业几位股东,得知其乃是应山、襄阳等地的商人,后来入了股之后每季度不但可享分红,还能以联合盐业对外引盐的价格,购买一批食盐后自己雇佣马队运回应山、襄阳等地销售。其余新堤、汉川、宜昌、荆州等地股东也都是如此,其中各位股东都跟联合盐业签订了协议,除了他们以外,若再有当地盐商买盐,必须经过他们同意才行。这样咱们不但节省了运费,而且也大大的减缓了省内外大盐商势力联手抵制咱们所产之盐的弊端了!”

    “指定销售!”

    李汉眼睛一瞬间睁得好大,这四个字几乎脱口而出了!

    这不是后世最常见的商业模式之一吗?

    “所以,卑职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认为军政府可以下令减少民间炼盐,而由将军政府统治区域内的炼盐业务转交给‘联合盐业’负责,然后由军政府于各州、各府选定一个或者几个势力为指定销售,由联合盐业制定卖给他们的价格,然后让他们统一了一个价格之后对外销售。中间马队也可由军政府出面征收税款,如此下来等同于我们同时要向联合盐业、各地销售、马队三方收税,而且因为明确了销售价格跟利润,任何人跟势力都能选择跟军政府合作。如此不但调动了各地势力的积极性,促进了食盐的销售,二来也增加了盐税。卑职敢保证,不需几月,我两省之盐税便能成倍增长!”

    “人才!”

    李汉突然瞪大了眼睛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