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3节 (第4/7页)
内阁,这样自己心中才能放心离开! 袁世凯本就有意要推陆徵祥上位,自然心中大喜。不过还是跟他客套了一番,‘见’他主意已定不好‘相劝’之后,方才叹息作罢。 唐绍仪跟他聊了一阵,很快便要起身离开了。他站起身来,恭敬的向袁世凯行了一礼,袁世凯本还有些笑容的脸上顿时明白了一些什么,在他身子将走出屋子的时候突然来了一句,“少川,你我认识了这么多年,这里到底是你的家,在外面受了委屈就回来吧,莫要跟那些党人混得太近,不好!” 唐绍仪的身子一顿,旋即大步离开了! …… 7月12日,入藏平乱军北路攻破坎囊宗(今那曲),占领了这座土蕃历代王朝主要的军事粮草和马匹供应基地,兵锋直指萨拉!两日后,南路军因沿途僧兵挡路形成受到耽搁许久才攻陷江达宗,距离拉萨也不过仅有不足半月的行程了! 7月12日,内阁总理唐绍仪向参议院正式递交辞呈,以能力不足致国体不兴、国势遭辱为借口宣布辞去内阁总理之职,并推荐外交部长陆征祥为新任临时内阁总理(唐绍仪也是临时,正式需要等到正式国会召开之后)。消息传出举国震惊,从南至北皆是挽留之声。然而参议院却在第二日便批准了他的辞呈,当天下午大总统袁世凯任陆征祥为内阁总理! 同盟会还没真正认识到,袁世凯把持权力早已堵塞了通往责任内阁制的大门,而只是从内阁的组织形式,探寻唐内阁倒台的原因。同盟会本部致上海机关部电中,即把袁世凯剥夺副署权和熊希龄的“独断专行”、混合内阁不能保持阁议一致的“弊端”,不加区分地相提并论,最后归结为:“此次内阁,本非政党,政见既不同,猜疑嫌忌,难以和衷共济”,遂使责任内阁“徒托空言”。7月13日,张耀曾、李肇甫、熊成章、刘彦等四人代表同盟会见袁世凯,更明确说:“唐内阁成立以来,一切政务不能着手进行,实因党派混杂,意见不一之故。盖非纯粹政党内阁,当然有此弊病。”因此,“此后欲图政治之进行,非采完全政党内阁不可”。即使抨击袁世凯最猛烈的戴季陶,也认为“唐内阁之倒,则倒于党见混同;假使唐内阁而纯为同盟会之内阁,则必不能有今日之怪剧”,并提出“欲救中国危亡,定政府之内讧,以唯一之政策收健全之效果者,舍完全之政党内阁而外无他策”。为此,7月14日,同盟会本部召开全体职员会,正式议决“绝对主张政党内阁”,同时作出同盟会员不得自由加入“混合内阁”等规定。 就在举国都在为失去了一位有能力的内阁总理而恍惚的时候,北京袁世凯在失去了唐绍仪的掣肘之后开始全力清除同盟会在北方的影响力! 王芝祥任直隶都督,原是唐绍仪南下组阁时与同盟会达成的协议,并得到了袁世凯的同意。当时,顺直谘议局也发电要求以王芝祥督直,反对袁世凯任命张锡銮。但袁的许诺,如前所述,不过是权宜之计,目的是为了骗取同盟会放弃陆军总长一职,而由其亲信段祺瑞充任。因为李汉的蝴蝶影响,袁世凯的损失要比历史上多得多,于是在5月王芝祥到京之后,袁世凯因为唐绍仪的反对,加上不愿意在当时跟同盟会彻底闹僵了,而让其他人得了好处,于是明面上委任他为直隶都督,暗地里却下令王占元等几部驻扎直隶的将领不要与之配合,同时大肆收买王芝祥的直隶军政府麾下官员。 随着几个月的恢复,又搬到了已经开始跟他不是一心的唐绍仪之后。14日,唐绍仪离职的第二日,袁世凯便示意下面有所动作。于是当天晚上,冯国璋、王占元等十余人联名上书袁世凯,声称直隶各路军队对都督王芝祥督直以来的无所作为十分不满,并表示治理位置十分特殊非有“声威兼著,在直隶有年,感情甚孚,及军界素所仰望者,难资镇慑”。 第二天,袁世凯便以军队反对为借口,改委王芝祥为南方军队宣慰使,协助黄兴遣散南方军队。并针对直隶各团体纷纷通电拥护王芝祥,令内阁致电署理都督张锡銮,不准各界“随意迎拒”。 上海、南京、广州、南昌等南方各城市一片谴责声,更有人将唐绍仪辞职跟这件事情联系到一起,于是在报纸上公开揭露袁世凯摧毁内阁,欲实行“拿破仑之目的”。 王芝祥改委事件发生之前的‘唐绍仪辞职事件’便已经让同盟会籍出身的内阁成员感觉到不满而打算辞职了。 7月18日,同盟会总部再次召开会议,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