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1节 (第3/6页)
暗流又开始汹涌了起来。 安生的日子似乎没多久了,李汉也开始下令川鄂两省进入准备动员状态。 在财政方面,自从陈耀祖领命成立了西部储备银行开始,川鄂两省财政已经基本上被李汉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下面之所以推翻了他之前定义的‘中国银行’提议,一是以国家名义开办的银行太过显眼,李汉显然不具备中央威信力跟无敌中国的实力,因此下面提醒了一番之后他便立刻反应了过来,将银行定义为跟钱庄差不多的性质,即从事存储与兑换货币。这也是无奈的举动,同时也是为了推行纸币,他选择了效仿历史上的美国,先行通过将储备银行券同军政府下属制币局发行的银元挂钩的方法,推行储备银行券暂时代替川鄂两省市面上流通的银票、洋行本票,作为大宗交易的纸质凭证。 这种方法其实很冒险,因为军政府并不具备历史上美国建立初期中央政府的国家信用度。不仅川鄂两省,整个中国现在都不具备发行纸币的条件,至少无论是中央财政现在都不具备发行纸币的能力。好在李汉就是吃一碗饭的,常年跟货币、经济与金融打交道的他很快便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西部储备银行是军政府明文规定的唯一一个具有发行‘西部储备银行券’的银行机构。为了推行真正货币前身的储备银行券,李汉除了将军政府所储备发行的数百万枚银元作为同储备银行券挂钩的凭证之外。还将政府公务员结算、军队士兵薪酬结算、军属福利结算、特殊技工福利结算以及联合盐业食盐销售、川鄂联合军政府大小数十家实业、工厂生产产品一并同储备银行券挂钩。并且李汉还下令军政府日后对市场上所有商品、粮食的采购,都以储备银行券作为结算工具。任何商贾、势力在获得政府采购结算之后,可凭借储备银行券往‘西部储备银行’,并且银行券换取与之面值等价的新制银币或金银。 如此通过种种手段,原本不具备发行纸币资格的川鄂联合军政府所印制的储备银行券便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法定货币的功能。任谁想要质疑其信誉度,只要不能一下击溃整个军政府跟被李汉并入其中的高达千万的实业、财政,储备银行券便一直拥有结算功能。只不过想要它真正摆脱同银币跟实业挂钩,拥有自主流通与购买力,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湖北、四川免除一年农业、工商税收的好处到了现在已经尽显无疑了。随着采购部向社会尤其是湖北、四川两地民间大量收购粮食作物以及皮草、木料、rou类等,湖北、四川两省内的民众明显手上多出了不少的闲钱可以用来购买其余所需的生活必需品,而军政府仅仅为此付出了不过百万银元,便推动了整个市场快速的活跃了起来! 李汉目光着眼长远,虽然这些政策一开始被自己手下的一些目光短浅者所质疑,但是撑过了最初半年的不利之后,湖北、四川这两个在辛亥革命动乱之中收到损失最重的省份已经紧跟着江浙、福建等没有发生大仗的省份,开始经济快速的复苏起来,力度远在江西、安徽、河南、直隶等省之上,甚至连临近未经历多少战事的湖南论起发展势头来也远远不抵他所领导的两省! 地方上由于实行了彻底的自治,行政费用大为减少。剥离了执法跟行政还有监督权之后,地方名流、地方军政府分支机构、军政府三方势力形成平衡。互相监督之下地也少了很多营私舞弊的机会,吏治也在廉政公署发现并处死了几个典型人物之后为之一清,短时间之内想来应该没人再敢触及军政府的眉头了! 川鄂的这些改革政策引起了南方很多有志建设的人物前来观察投效,李汉招募了不少精通西学或者通晓行政的能人,地方本来有些瘸腿的部分也逐渐的补上了。如果说以前的军政府对于地方的掌控力度是四,尚在不及格线以下。那么现在已经基本上达到了七分左右,通过种种手段,军政府明显对于地方的掌控增加了不少。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教育方面,尽管李汉先后拨出二十万、四十万、五十万三批教育经费,不过湖北、四川两省的教育进展十分缓慢,远远达不到他的要求。目前军政府也仅仅在成都、重庆、武昌、襄阳、荆州建成了五座可同时招募一万四千学子的中小学堂,因为上海、南京等地各处学校都注意到了军政府的挖角,结果加进了学校老师的管理,导致军政府现在已经很难从上海等地招募到合格的教师了。至于义务教育什么的,李汉只能通过下面鼓励各地私塾先生教授当地贫苦人家的孩子识些字为未来做打算。据手下的调查,仅仅他统辖的两省要完成他提出的五年义务教育,至少需要二十五到四十年,并且需要投入高达三四亿的教育经费,暂时不具备可行性。 几乎搬空了汉阳铁厂搭建成的重庆钢铁公司终于在重庆大渡口重新安了家,并且开始机器校准安装起来。军政府是从一月初便开始建设厂区跟组装机器的。由于厂区是采取的边建边组装的方法,预计最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