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七零年代刷淘宝_第7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3节 (第4/4页)

武装部这边急需一批武器用于新任务,两者都是重中之重,对比之下,设备的普及反而可以暂缓。

    林冉之后,陆陆续续有人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叙述了一遍,潘鸿低头在本子上刷刷的记着。

    等到最后一个人讲完,潘鸿从本子里抬头,放下笔,甩了甩因为着急跟上大家语速而酸痛的手。

    这场会议因为保密和专业性,并没有要求厂里的记录员参会,林冉虽然有过记录经验,但她也是研究员之一,有自己的发言,所以也不合适,最后这项重任就落在了潘鸿身上,好在他只是简单的记一些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是谁,具体的情况会在会后跟当事人进行沟通和登记。.

    第123章

    潘鸿:“大家的问题我已经记了下来,会后会与各位确认整理。”

    “下面来说一下后续的工作安排和部署。就像刚刚胡组长说的,咱们接下来的重心要偏向于生产方向。”

    “目前生产中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原料配比和控温这两个问题。截至昨天晚上,新型高炉投入使用已经有七天,为了配合我们的研究数据取样,中间有数次中断,这部分数据目前缺乏连续性,也缺乏大量的样本,这些都需要时间,我们现在最缺的,也是时间。

    咱们先来聊聊控温这块吧,李工,这块一直是你带着,你先来说说。”

    李文运是一个戴着眼镜的五十岁左右中年男人,最近一个月为了适应熔炉高温,直接在厂里剃了光头,避免因为燎到头发而耽误研究。这会儿听到自己的名字,李文运推了推眼镜,“关于控温这块,我们对高炉下部的风口温度进行反复调试取样,从800c开始,每50摄氏度为一个阶梯,试验到1500c,因为时间的关系,现在掌握的最适宜温度区间是1000到1300摄氏度,如果还想再精确这个范围,除了需要时间以外,还要看这个原料供应这边。”

    原料配比研究不出来,所谓的最适宜温度就永远是扯蛋。

    潘鸿‘嗯’了一声,然后看向坐在林冉身边的高远见,“原料这块,远见说说吧。”

    高远见和潘鸿同龄,两人都四十七八的年纪,上料配料系统一直是他在带人研究。

    高远见:“关于上料这块,这七天我跟几个同事采样发现,冶炼一吨生铁大概需要24吨原料,不过因为中途一直在调试温度,所以无法得出铁矿石、焦炭、熔剂的各自占比。”

    董志伟一直全神贯注在听每个人说的话,听到这句时,吐了一口气,这就是他和老胡、小潘三个人讨论时最担心的问题:时间不够,控温和原料配比两个问题想要同时进行研究,太难了。按照正常的研究顺序,是要保证其他数值相同的情况下,反复试验另一个数值,现在想要同时研究两个数值,难于登天。

    董志伟坐在胡开济旁边,拿着笔点了点桌子上摊开的本子,“上料这块一共派了四个人,你们几个都聊聊吧,说说这几天的发现还有自己的一些见解。”

    高远见看了看身边的林冉,想了想,示意从自己最远的那个组员开始讲话。如果从林冉开始,他怕林冉说不出什么见解会觉得丢人,这样从其他人开始说起的话,到林冉这里,如果林冉说不出什么,他就可以帮这小姑娘圆场说是有效信息都被前头的人说完了。

    高涵第一个开始,“高炉生产是连续的,生产时,从炉顶装入铁矿石、焦炭、熔剂,喷入油、煤燃料,利用高温,通过还原反应,将铁矿石的氧夺取出来,获得铁……”

    作为第一个讲话的人,高涵说的都是一些基本原理,无功无过,但是没用。

    高远见看着高涵,他们两个都是从上海钢化来的,同样都是姓高,又是同样的级别,高远见觉得自己能在小分组里担任个小组长,可能是因为他敢说敢试,而高涵这个人过于保守,和他现在的发言一样。

    保守的说完了,第二个人不得不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用了大量的‘不确定’、‘不保证’和‘不清楚’。

    这些话听的人揪心,他点出了整个项目目前存在的弊端,但在场的所有人都无力解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