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章 一千八百年前的冷战 (第1/3页)
弘威皇帝从后世敲来的政治制度,远比一千八百年前的秦汉先进而完善,所以大秦朝廷一直保持着远比西蜀、东吴、中魏更加高效的内政效率。中央朝廷有了决策,地方上就会马上执行。而且严格的监察制度,让地方大员没有可能积蓄叛乱的力量。在久远的将来,庞大的华夏帝国没有出现地方官员分裂,可以看出弘威皇帝程闵制定的政治制度是卓有成效的。 弘威元年,华夏帝国江山一片歌舞升平,虽然弘威皇帝的治下一直以来都在蓬勃发展着,但相较于千年后华夏鼎盛的帝王时代还有所差距。 所以,在政治制度改革成功。新的朝廷各部门的运转走上正轨后,弘威皇帝程闵联系后世盛世帝王时期的施政措施。开始了新一轮的内政变法,史称“弘威变法”为后来的“弘威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弘威元年五月。程闵召见了所有的军师,军师们“跪受笔录”,将弘威皇帝的变法执行于天下。 一个国家,无外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个大的方面。 军事上,由于受制于生产力的落后,弘威皇帝程闵并没有进行大的改革,而是要求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训练要刻苦,程闵指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两句话,成为程军的基本方针。 政治上,改革旧有朝廷机构,建立新的六部等机构外,弘威皇帝程闵将科举制度定为国家选才的基本制度。科举制度取代了士族门第后,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华夏帝国政坛带来新气象。 弘威皇帝程闵又扩大了谏官的权利,鼓励朝中群臣。不论官职大小皆可上奏批评自己的国家决策和内政方针。 国家经济政务上,又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度。 经济上,这时候的华夏帝国,虽然弘威皇帝程闵十分想要建立一个以工业为基础的帝国。但也只能顺应时代先搞好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大国。 程闵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度。 均田制,根本的意思就是华夏帝国,也就是弘威皇帝自己。他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小农所有。众所周知,东汉末年士族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往往一个大族拥有数万顷的土地,成千上万的家仆。这才让这些士族门阀不断做大,乃至拥有了割据的豪强实力。弘威皇帝程闵将土地按照人口分配,国有制。振兴全民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大族的力量。 然而,华夏帝国还没有真正的统一全国,所以秦峰依旧采取一定的怀柔政策,所以原有士族阶级的土地没有列入到均田范围内。以免过度刺激下,这些遍及各州县的士族搞事,损耗国力下延缓统一的进程。 又有租庸调制,此制度规定,凡是均田户,不论这一户家中的田地有多少,都按照人头收税。简单点说,一个人有一百亩地,那么也只收一个人的税。如此一来,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开垦荒地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弘威皇帝十分重视农业,并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农民能够安定生产,耕作有时,这就让农业为基础的华夏帝国,经济得到了发展。而程闵从自己做起,提出“戒奢从简”,他节制自己的享受奢华,期望能够上行下效,尽可能的节流。他又革除“民少吏多”的东汉弊政,减轻天下百姓的负担。 说到经济,便是农业大国也需要商业的力量。重农轻商,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帝国的华夏历朝皇帝大臣治国的根本思想。但程闵是从后世来的,所以他是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皇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因为程闵知道,人不能只是吃饱肚子,只有商业,才是最终让国家富裕起来的根本。 在弘威皇帝的倡导下,弘威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