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捣乱天下_第一百八十三章 西蜀形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三章 西蜀形式 (第2/4页)

督义司马,其祖父张陵曾在鹤鸣山隐居,研修儒道两家典籍,并以河洛谶纬、阴阳巫术等为参考注解《道德经》,定名为《老子想尔注》,在蜀中广为流传。当年刘焉借剿灭黄巾之机割据蜀地,派张鲁与别部司马张修攻占汉中,诛杀了朝廷任命的郡守苏固。不想事成之后张鲁又袭杀了张修,自己占据汉中,不称太守而称“师君”,并废除朝廷法令,改用祖父留下的“道法”治民,因入道需缴纳五斗米,因而被人唤为“五斗米道”。一来刘焉新定蜀地根基不稳,二来“米贼”断道正好为其切断与朝廷联系提供了借口,加之张鲁之母还在成都为质,刘焉索性听之任之,默许了张鲁的所作所为,彼此倒也相安无事。可刘璋继位后不知听了谁的馊主意,竟处死了张鲁的老母,以至于两家反目摩擦不断。

    刘、张之间虽有恩怨,但毕竟同属益州界内。汉中乃蜀道咽喉所在,若程闵灭了张鲁,蜀地门户洞开,下一个倒霉的就是他刘璋了。

    刘璋一筹莫展。关键时刻别驾张松又跑来献策了:“诸葛亮乃是程闵之深仇也。此人辗转南北善于用兵,若与之结好使之讨张鲁,鲁必败。主公若能夺取汉中,则全据蜀道之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程闵虽来,无能为也!”刘璋听了这主意甚觉有理,于是召集僚属商议此事……

    “万万不可!”主簿黄权当即反对,“诸葛亮素有枭雄之名,帐下又多心腹虎狼之士。今若延之入蜀,主公如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如以宾礼待,一国不容二主。若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只恐诸葛亮一到,蜀中再无主公栖身之地!”

    刘璋是个没主心骨的,方才还对张松的提议浮想联翩,听了这话竟也觉有理:“若不能请诸葛亮,那程闵到来何以拒之?”

    黄权拱手作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深沟高垒以待时清。”说罢不禁叹了口气——叹的倒不是蜀中情势不妙,而是刘璋身为人主竟只会依赖他人,宁可请外人帮忙都不敢自己一搏。

    张松之所以有此提议实是暗怀他谋,岂容黄权阻拦?立刻反驳:“敌兵犯界如燃眉之急,若待时清则是慢计也。”

    “敌兵何在?”又一人出班发言,众人视之,乃是从事王累,“今程闵尚未出兵,何有燃眉之急?况河北战事纷纷,程闵关中尚不可定,更何谈汉中?”

    张松强辩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关中诸将乌合之众,必为程闵所破。关中若定,则兵及汉中祸不远矣!”说着又朝刘璋深深一揖,“望主公思长久之计,早作打算。”

    刘璋眉头凝成个大疙瘩,正不知该听谁的,忽见一人抢步出班,喝止道:“诸葛亮乃人雄也,入必为害,万不可听张子乔之计!”说话的是刘巴。

    争论到这个地步已不是请不请刘备的问题,倒像是讨论蜀地究竟应该倒向哪方势力。不少人赞同黄权、刘巴的看法,也有人支持张松,但绝大多数官员都默默无言——他们早厌倦了这样的争论,也受够了这位懦弱无能的主子,蜀中这等情势,到头来能有什么好结果?听天由命随遇而安吧。

    刘璋倒是有意解劝,无奈他平素没有人主的气概,支支吾吾不知该说什么,急得满头大汗。正在无可奈何之际,大堂东南角传来一阵洪亮的笑声:“哈哈哈……区区小事列公何必争成这样?我有一法可为诸公决之!”

    这声倡议把所有人都吸引了,大家侧目望去,一看之下不少人都露出鄙夷之色——说话之人三十出头,身量不高骨骼清瘦,头戴武弁斜插翎羽,穿一袭普通皂色便服,腰间佩剑;面庞白净三绺墨髯,鹰钩鼻,高颧骨,短人中,尖下颌;与众不同的是,此人生得一字连心眉,炯炯有神的三角眼,目光犀利眼角上翘,显得颇为乖张。大家都识得,此人是军议校尉法正。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县人,若论起他的家世可谓声名赫赫!他的曾祖父乃是大名鼎鼎的贤臣法雄,平贼寇、理冤狱、安黎民、促耕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