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_第6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1节 (第3/3页)

挤到榜下一看,唐小郎还踮着小脚,眯着眼儿,细细找寻之时,韩小犬却已经双眸微亮,勾起唇角,抬手拍了他肩头一把,高声笑道:“状元!是状元!那小骗子,倒是个争气的。”

    “状元?”唐小郎反复低喃着这两个字,一时之间,竟有些许失神。

    状元这二字,对于从前的他来说,实在太过遥远。他知道自家娘子聪明,也知道她能考好,但却万万不曾想到,她竟能考的这样好!

    状元啊,三年才出这么一个,这可是要载入史册的!徐挽澜这三个字,可是要载入史册的!

    娘子苦学两年,日夜不怠,终于得偿所望!

    唐小郎激动至极,絮絮低语,又听路人说自家娘子,乃是开国以来,年纪最轻的状元,不觉之间,眼中竟是泪意模糊,泣不成声。

    韩小犬看在眼中,仿佛很是不屑,嗤笑一声,低低嘟囔了两句不知甚么,可手上却仍是轻轻扯着唐小郎,拽着哭成泪人的他,小心往人群外挤去。

    这二人是何等心思,徐三身处深宫,自然是不知不晓。此时此刻,她正坐于御花园内,碧筠亭中,远望花间,是周文棠与二三宫人,正在侍弄已经结苞的似荷莲,近观亭内,则是此次殿试的一甲三人,以及二甲的前三名,默然低首,等着官家驾临,赐酒训话。

    一甲只有三人,即是所谓三鼎甲。徐挽澜被点为状元,蒋平钏则是榜眼,至于探花,资质平平,乃是官家出于时局所虑,点了一个出身漠北的妇人。这妇人生于幽云十六州,已经整整考了八回科举,官家点她,也有些怜悯之心。

    二甲人数众多,今日有幸得赐御酒的,也只有二甲的前三名。这三人之中,有一个倒是徐三的故旧,正是先前在寿州州试,夺得解元的贾文燕。

    徐三坐于亭中,远望着周文棠侍弄花草的侧颜,足足看了有小半个时辰,却依旧未曾等到官家露面。

    她不动声色,移回视线,开始打量着身侧诸人。贾文燕,她连看都不想多看,目光一转,便稍稍凝在了蒋平钏的身上。

    对于这个和自己势均力敌,甚至风头比自己更盛的对手,徐三心中一直好奇不已。

    她不止一次的想过,这个名满京华的高门贵女,到底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是像秦娇蕊那般盛气凌人,睥睨一世,还是像崔钿那般,性情洒脱,举手投足,带着五陵豪气?又或者,会像她的母亲蒋右相一般,秉节持重,凛然自威?

    徐三缓缓抬眼,直视向面前的蒋平钏。

    作者有话要说:  友情提示:由于大纲一直在修正,所以正文以外,作者有意无意说过的剧透,全都不是特别算数哈哈哈哈

    最新的修正结果是,把结局改的更圆满了一些,所以大家可以非常安心地往下看了

    第130章 稻花经雨已脱白(二)

    稻花经雨已脱白(二)

    蒋平钏的模样,倒是与徐三所想, 颇有些不大一样。

    那小娘子比徐三年长五六岁, 已然婚娶, 面如满月, 肤若玉雪,身材微丰, 乍一瞧起来, 倒是个温和持重的女子, 称得上是脸软心慈,菩萨低眉。

    可尽管如此,她身上却有种淡淡的疏离感, 旁人见了,纵然知道她是个和善的人儿,却也觉得有些不好亲近。高门贵女, 大抵如是。

    此时徐三抬眼打量着她, 她也有所察觉,轻捧茶盏, 稍稍抬眼, 对着徐三回以一笑。笑意之中, 甚是和善, 不见丝毫嫌隙。

    徐三心上不由一松, 勾唇一笑,又见亭中诸人,都默然不语, 很是拘谨,便率先开口笑道:“jiejie们瞧,园子里那几株结了苞的牡丹,恰是前些日子,官家才下旨立下的‘国花’。此花名为似荷莲,乃是寿州晁氏所育,既有莲花之形,又有牡丹之实,待到过几日开了花儿,不知该要有多好看。”

    官家确乃爱花之人,对于这似荷莲亦是奉若珍宝。只不过,官家前日下旨,立此花为“国花”,却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偏好,其中更有政治考量的因素。

    周文棠欲要重返宫苑,必须借助这两株国色天香的稀世名花。这两株牡丹的地位愈高,他回宫一事,便更显得顺理成章,无可驳斥。

    那二甲头一名,也就是此次科举的第四名,名唤何采苓,三十余岁,福建路建宁府人,说的一口南方口音。这小娘子是个爱说爱笑的,先前已然有些憋得慌了,此时听得状元娘子开口,忙不迭地眯眼笑着,附和道:

    “可不是么。我来了这开封府后,看甚么都是从前没瞧见过的。我长在建宁府,也算是富庶安逸的地方了,海上商客往来不绝的啊,可我却从没瞧见过这样的花儿。又像牡丹,又像莲花,也不知是费了多少心血才种出来的啊。”

    徐三缓缓笑道:“是。是要费不少心血。”

    那何采苓是个快言快语的,眼睛一转,紧接着又奉承道:“这个寿州啊,真是人杰地灵。咱状元娘子,还有我这个文燕meimei,再算上那几株牡丹,都是寿州出来的,你说巧不巧。这叫甚么,这就是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嘛对不对。”

    徐三闻言,勾唇一笑,稍稍抬眼,瞥了那贾文燕两下,也未曾多说甚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