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2节 (第3/3页)
要二十七个月方能除服,期间不仅不可定亲嫁娶、不可在朝为官,也不可声乐享乐、服内生子,有的讲究些的人家,甚至要着麻衣素食,结庐而居。 这样守孝,是尊亲父母的常态,但放在帝王身上,却到底有碍——毕竟整个州境的大事都要帝王决议,怎可不上朝? 所以依照旧制,新帝可以日代月,也就是守二十七重孝代替三年孝期。 这原本是约定俗成的事情,但少帝却突然说要结庐守孝,守满三年。 众臣闻言,皆为少帝这一番言表所惊,不禁左右互视,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回应。 蔡鹏立于殿中,神情镇定……这件事他早就已经知晓,所以并不觉得惊讶。 事实上,刘荃已经在上朝前就与他议过此事,恳切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希望自己的帝师能够在朝堂之上支持他的决定。 蔡鹏初时有些犹豫,思虑一番过后,才答应了新帝的要求。 他以为刘荃之所以做这个决定,是因为思念承皇帝,毕竟少主乃是先帝唯一的儿子,父子俩又确实经历了种种磨难,感情甚笃。 不过他并不知道的是,刘炘确实对自己这个唯一的儿子甚好,好到连他死后儿子要如何给父皇守孝,先帝都已经跟当时还是太子的刘荃吩咐得清清楚楚。 少主如今不过十四岁,无论文治武功都不显眼,临朝都不过数月,还是个顶新的新手,更不用说做出什么丰功伟绩,能够证明新帝有治国之才。 若要让天下归服,实干路线显然要走很长时间才有效果,所以只能另辟蹊径。 既然刘荃是以仁孝之名即位,那就要想办法把这个品德表现到极致——要仁就至仁,要孝就至孝! 如果和其他继位的新帝一样,为先帝守孝二十七日,那显然不能表现刘荃的“至孝”,所以他要主动提出结庐三年,让天下人都看到帝王的诚意。 若是这件事放在任何别的成年皇帝身上,都是件非常折磨人的事情……拿孝期中必须遵守的一件事来论,就已经极难遵守了。 既然是结庐守重孝,那就肯定不能宠幸嫔妃,更不能与她们生育皇子,这对于子嗣多多益善的皇族来说,显然是不合理的。 但放在刘荃身上,情况就变得完全不同了。 毕竟他年纪尚轻,哪怕是三年之后也不过十七岁,放在寻常人家,现在就谈人伦之事,确实为过早。 更何况他原本就体弱,太早行房事更是有损精气,还不如借这个机会继续调养,“养精蓄锐”,三年之后再与嫔妃生育子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且刘荃的出身,在某种程度上其实算是有污点的——因为他的外家徐氏,可是参与了谋逆的罪人。 所以这个时候,新帝就更要想办法营造一个完美的形象,来消除外家谋逆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然,先帝此计若是只针对刘荃一人,那还谈不上一箭双雕的绝策…… 他真正要防范的,始终有摄政王刘煜。 宾天前亲自用那道“可取而代之”的口谕把煜亲王这个新帝的皇叔置于尴尬为难的境地,再让刘荃用孝作为武器,抵御可能有不臣之心的皇叔。 不论是反王造反,还是皇族夺嫡,无论再怎么牵强附会,也要“师出有名”。 要么是清君侧、治小人,要么控诉暴君如何残暴不仁、不敬祖训、倒行逆施……总之造反的人必须要给天下人和后世一个理由,证明“不是他要造反,而是他不得不反啊”。 现在新帝至孝,愿为承皇帝守孝三年,乃是天下的表率,若有人在圣上为先帝守孝的时候造反,实在难有理由“师出有名”。 因为造反者不能跟天下人说,那个乖乖给先帝守孝、而且还守孝三年的皇帝是个暴君、是个昏君。 换言之,孝期不仅能给刘荃树立一个仁孝的好形象,而且还形成了一道盔甲。 哪怕煜亲王确有不臣之心,也不敢在这个时期轻举妄动,而要寻找到更为“合理”的借口,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足以让煜亲王头疼很久。 而且等到三年孝期一过,煜亲王就更难以帝王本身的瑕疵入手来创造这个借口了。 就好像七出三不去中,“与更三年丧者”不可去一样,给父母守了三年孝的女人不能随意被出妇,给先帝守了三年孝的帝王德行好,口碑佳,就更不好随意去推翻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造反的人不像厉皇帝刘焜那样是个随心所欲的疯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