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6节 (第3/3页)
晚上下工以后,赶紧吃饭去场里集合,差不多可以听新闻联播, 听完新闻联播,之后还能听歌、听戏之类的,然后九点钟就可以回去睡觉。 这日子,似乎更有意思了呢。 等9月里开八届十中全会的时候,莫茹和周明愈听广播跟张翠花听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张翠花多半听热闹,要说解读政策她还做不到的。 这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三个批判,那就是对“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的批判。 他们琢磨着这是对七千人会议一些说法的反驳,这也意味着来年不会轻松,开始上紧箍咒。 黑暗风批判的是强调眼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过分强调落后贫穷,没有看到光明。 单干风批评的就是责任田、包干包产到户。 翻案风批评的就是对右的一些平反和重新安排工作。 而这时候先锋大队的包干正做得风生水起呢,只不过有周明愈帮着参谋,并没有那么明显,名头没有用前阵子提倡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而是用了“集体劳动、小队负责”。 按照社员们的特长来进行劳动分工,为了刺激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效率,按家庭分工等等,说白了就是包干。 事实证明,小集体干活,比起一整个队一起干活儿,效率要快得多。 自家人一个家长盯着成员,就不敢偷懒,毕竟干多就多得工分啊,就和自己家是一样的。 这比以前全归周诚志管着更出效率。 现在周诚志觉得更轻松了,不用看着有些人干活磨叽让人生气,只管检查一下他们干的好不好,够不够定下的工分就行。 就这么着进入了三秋大忙。 秋收的时候各家已经又多一些自留地,周明愈家还是之前的一亩。 这样就有个问题,秋收是先收集体的还是先收自己家的 有个别自私的就会想先收自己的,刚说出来就被周诚志给骂了,“先收你家那一点,你就够吃的了?不用分队里的粮食?要这样都收自己的去吧。” 最后他们还是一起收的粮食,分队、分片,大田里的自留地也集体收,收完以后各家自己加班挑回家去就行。 收秋粮、分粮食、交公粮、耕地、秋种,等忙活完差不多又是初冬时分。 ………… 这日周明愈和莫茹商量,“咱们去一趟劳改农场吧。” 他说的劳改农场就是本省最大的五一农场,在黄河边上,所以大家也叫黄河农场。几次运动中认为有望被改造的地富反坏右,罪名大的被送去劳改农场,还有一些留在村里就近劳动改造。 莫茹的大爷莫树仁和大堂兄莫应琦当年就是被抓到那里去劳改的。 以前都没音信的,去年开始两人就找人打听一下,没想到傅臻二哥的一个老同学居然调过去做大队长,帮忙打听一下,莫树仁父子依然在农场。 只要没被枪毙就还有希望。 这也是两人之前就计划的,只是那时候条件不成熟,一直没提上日程。 现在人脉、时机也成熟,最好去看看。 莫茹觉得还是和张翠花透个信,坦白说想去农场看看情况,哪怕让大伯过得稍微舒服一点也好的。 张翠花倒是没意见,既不害怕也不阻拦,只是叮嘱他们,“一定要小心,自己个儿最要紧。” 两人就答应了。 张翠花就道:“你们想干啥就只管去吧,也不用挂着家里,我去北屋住着,帮你们看着孩子。” 莫茹感激得很,“谢谢娘。” 张翠花:“自己家人还谢来谢去的,咱们可不兴城里那一套。” 两人要出门自然得先给儿女沟通好,他们家现在有事都是要商量的,绝对不能爸妈自己决定了。 吃过晚饭回到北屋,莫茹跟七七和小八讲她和爸爸要出一趟门,过几天回来,让他们在家好好跟着嫲嫲。 周七七和小八不乐意,两人都表示要跟着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