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12 地瓜 (第2/4页)
倒不是他有多么的淡泊名利。 而是觉得这是应该做的。 因为他也是农村的孩子出身。 是他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 他们那个村子很穷,大家都很穷。 当时他考上大学的时候。 虽然大学的学费不像是后来这么贵。 一年要几千块钱。 那时候,一年的学费才几百块钱。 但他考的大学距离家乡很远。 买票的路费。 以及到了大学后的生活费。 对于一个以靠种地为生的贫寒农家来说,还是一笔庞大的开支。 当时是村里的人,你三毛,我一块,给他凑齐了的第一年大学的生活费和路费。 然后,他是背着行李和一麻袋的地瓜,在火车上站了21个小时,才到的学校。 在火车上,站得腿都麻了。 车上的人太多,想上个厕所,从这边挤过去,可能都要半个多小时。 累得站着都能睡着。 并且因为人多,在人群中站着都能睡着。 一个大爷看孩子辛苦,就让他钻到自己的座位底下。 蜷缩着趴着。 这才算是休息了一下。 出了车站,因为是第一次到大城市,连路牌都看不明白。 不知道坐几路公交车。 更主要的是心疼车票钱。 所以小孟是顶着烈日。 扛着行李和地瓜,加起来几十斤的分量。 足足走了一下午,中间还走错了好几次路。 这才到的学校。 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 但小孟一点不觉得苦,不觉得累,也没有任何的委屈。 更没有流眼泪。 他还咧着白牙下笑了。 笑得淳朴又傻气。 因为能上大学,能有机会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能有一个前程。 已经是一个农村娃最大的满足了。 苦点、累得算什么? 能上大学,这都是值得的! 这也是后来孟老馆长如此热心帮助农村教育的原因。 那些农村孩子,山里娃对知识的渴望。 对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望。 他感动深受。 而读书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虽然就算是高考,也有很多灰色的地带。 然而相对而言,这已经是最公平的了。 行李里面有被子、褥子、凉席和两个大脸盆。 背地瓜是觉得,学校里面吃饭贵。 可以用自己背去的地瓜当口粮。 不过当时的小孟,把事情想简单了。 在老家上学的时候,冬天教室里面冷,所以在都会有一个烧煤的小炉子。 学生们早上来上学时,都会把家里带来的地瓜、土豆、玉米放到炉盖上。 等到中午的时候,烤得外焦里嫩,就可以吃了。 这是很多学生的午饭。 所以小孟想当然地以为,所有的学校教室里面,都会有一个火炉。 当然了。 大城市与他们老家不一样。 大学教室与他们高中的教室也不一样。 所以,教室里的炉子肯定更大吧? 一次能烤几十块地瓜呢。 不像高中教室的那个小炉子,一次只能烤几个。 想想全教室几十个人围在一团,其乐融融烤地瓜的场景。 小孟竟然很激动,觉得好憧憬,好幸福。 结果到了大学教室,发现里面并没有烧煤的炉子时。 当时小孟的失望可想而知。 没有炉子,地瓜怎么办? 他再能吃苦,也不能把地瓜生吃啊。 甚至还偷偷抹了眼泪。 路上那么辛苦,小孟都没哭。 发现地瓜白带了,要多花很多的钱吃饭时,小孟哭了。 幸亏被当时的一位老师看到了。 那位老师帮小孟把地瓜送到了食堂,换回了100块钱的饭票。 小孟这才破涕为笑。 甚至还写信回家告诉家里人,这里的地瓜价格好高啊。 一麻袋居然卖了100块钱。 而在老家,顶多就是十几块钱。 所以要是把老家的地瓜都背到这里卖,多好啊? 在物流不发达的那个年代,这当然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只是,直到大三那年,小孟才知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