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卷【除恶难尽】第49章 涧水悠悠流年长 (第2/5页)
山一个家。 七月份,新落成的场区建成了,牧场的人终于告别了十个多月的帐篷生活。为了修这个场区,乡里专为牧场建了几座砖窑,修成了场区占地十五亩,青砖预制板平顶,被刷成了蓝白相间的颜色,这是部队营区的标准建筑,也许在杨伟的心里,这是唯一的标准。而杨伟只会做这样的设计。三座两层楼房,一座是单身职工区、两座是生活区,还外带一个500多平米的简易房做成了食堂。………也许说出来不相信,这个占地十五亩的场区和房子基本没有花什么钱,就砖钱和运费,墙是大伙自己垒的,乡里最不缺少这种泥瓦匠;石灰是自己烧的;沙土是自己运来的;连场区里的地面都是场区人自己拿着大石礅夯好的,经历了几个月的帐篷生活,大家都想有个家;建房的时候杨伟的发号召,参加建房的牧场职工,每人分一套!说是建场就是为自己建家,村民们都豁出的死力气来干活。这次,人工还真全成了义务的。 杨伟,名至实归地成了大家眼里的场长,或者年纪大点的,还是亲切地叫铁蛋。 七婶,名至实归地当了事务长。做饭的锅,更大了!七婶。更胖了。 七叔,把舜王村的家搬到这里来了,当了一辈子村长,现在当副场长兼会计了,小日子过得更滋润了。 场区建成的时候,杨伟想了良久。在场区地白墙上,自己刷下了八个大字:自给自足、自立自强! 八个直径一米多的字看上去颇为雄壮,杨伟完成这项工作时候看得是筹躇满志,不过,在看的那一刻。他莫名其妙地想起了,曾经经常耳熟成详的八个大字: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这是一个新的牧场,是一个新的家,也许,更是一个新地杨伟! 从北京来的陆文青。办完了相关的手续,杨伟连着到云城请了四次。才把陆文青从云城请到了杨家湾园区,成了营区里唯一的高学历人才,被杨伟唆导着开始给一帮子大老粗上课,学国际贸易出身的陆文青,不得不从头开始学习,看得第一本书就是《如何发展农村庭院式经济》。不过,这并不影响陆文青用浅显地语言给大家讲解,后来杨伟才知道,陆文青是陕西人。要说起来离沁山也不远,而且,这是一位从小县城出来的姑娘,不像个城里人,一身娇惯的那些个毛病! 杨伟,请牧场请了个老师,捎带着也给自己请了个老师! 生活开始越来越稳定了,让人觉得有点不解的是,杨伟从建场后开始。在场区实行军事化管理。要求第一期五十名在编人员每天出cao、定时上工、吃饭大灶、统一学习,对卫生、个人内务、言行举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特别禁止打架、赌博、开小差、酗酒、偷拿牧场财产地一些极端恶劣行为。这个混混出身的场长,恐怕对这些事地危害比谁都知道的更清楚,比谁也有过更深刻的教训,要根绝这些,对部队生活无比熟悉的杨伟也许只会按照这样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团队。 经验是财富、教训同样是财富。这次,他是要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做主了! 五十名来自舜王村、老杨家湾和河湾乡的都是当地的青年农民,都是从修路开始就已经加入到这个团队地人,一年的共同生活早对彼此之间和这个带头人已经是熟悉不已,而且佩服不已,尽管牧场最后给大家定下了每月五百块钱工资不高,但吃穿用住都是统一分配,在这个有钱没地儿花的地方还真能都攒下来,和以前一年攒不下一分钱的生活相比,和离乡背井的打工生活相比,这里已经是不啻于天堂了,慢慢地,和新兵入伍一般,都开始渐渐融入到这个新的团队里了。 家便是场、场便是家,除了在编人员,陆续有来牧场落户的原杨家湾和舜王村村民,每户都得到了五千块的安家费,这笔钱,足够在穷乡僻壤里修一座单门独户的小院,而这里丰富地地、草、水源,正是乡下人地最爱,陆陆续续迁到这里的住户到年底已经达到了40多户,杨小孬一家全来了。住户区是单另划出地一片,与场区相隔不过500米,一场一区,相映成趣,甚至于有的在编场工直接就是落户的农民,对这样的生活有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晚上在床上出cao、早上在场上出cao、上下午在地里出cao…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