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52章| 吐利舌三剑贯通 誓壮志越军转锋 (第9/11页)
说,岂有不爱之理,是以连连点头,一脸痴迷。 “好吧,”张仪笑道,“若是喜欢,从今日起,它就归你了!” “归我?”香女不可置信地盯住张仪,“此剑当是越王的宝贝呀!” “昨日它是越王的,”张仪淡淡一笑,“今日它归香女了。” 香女小心翼翼地将剑插回鞘中,轻声问道:“是越王赠送夫君的?” “不不不!”张仪连连摇头,“是在下向他讨要的!” “是专为奴家讨的?”香女歪头问道。 “就算是吧!”张仪支应一句,似又想起什么,扑哧一笑,“为讨此剑,在下还惹无疆那厮一阵好笑呢。” 香女惊愕:“他笑什么?” “他笑在下是个情痴。” 听到“情痴”二字,香女两眼凝视张仪,泪水满盈,一步一步地挪过来,将头伏在张仪胸前,声音哽咽:“夫君??” 见香女如此激动,如此知情识趣,张仪两眼微闭,眼前浮出玉蝉儿的身影,内中一阵悸动,伸手轻抚香女的秀发,喃声说道:“蝉儿,张仪无福,只能祝福你了。” 香女听得真切,细想此话,却是云里雾里,抬头问道:“夫君,蝉儿是谁?” 张仪两眼望向厅外,神情恍惚:“蝉儿是谁,你是不会知道的。” 看到张仪仍在盯着厅外,香女顺眼望去,看到院中有棵大树,恍然大悟道:“香女知道了,夫君说的蝉儿想必就是那些伏于树间以露为食,能歌会唱的虫儿。不过,我们越人不叫它蝉儿,叫它‘知了’,因它一到夏日,总是日夜不停地唱着‘知了——知了——’。” “唉,”张仪依旧望着厅外,轻叹一声,“这‘知了’不是那‘蝉儿’,你只知‘知了’,哪知蝉儿?” 香女怔了下,连连点头:“嗯嗯嗯,香女明白。想那鬼谷里,每到夏秋,必是日日可见蝉飞,夜夜可闻蝉鸣,夫君看到那树,必是思念鬼谷了。”略顿一顿,“眼下尚是暮春,并无蝉儿。不过,夫君放心,待夏日来时,香女定为夫君捉上几只,让它们日日为夫君歌唱。” 张仪收回目光,苦笑一声,正欲说话,荆生进来,见二人状甚亲密,顿住步子。张仪听到声音,推开香女,转对荆生道:“荆兄,准备车马,上路。” “好的,”荆生应道,“姑爷,去哪儿?” “郢都。” “老奴遵命!” “听说方今楚王酷爱对弈,可有此事?” “正是,”荆生笑道,“老奴听景大人讲过。” “帮我做只棋枰。” “棋枰?” 张仪拿出一块丝绢:“照这上面所画,标有尺寸,用老楠木。” 荆生接过:“老奴这就安排,保证姑爷一到郢都,就能看到棋枰!” 张仪笑了。 楚国郢都南邻江水,东临云梦泽,西依巴山,北望武当、桐柏,物产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楚文王时由丹阳徙此,至威王时已历三百余年,民众摩肩接踵,甚是繁华。 在郢都东南约四十里处是一大泽,唤作云梦泽,泽边有一土陵,二百年前楚灵王在此大兴土木,建一离宫,名曰章华宫。章华宫方圆四十里,中有一台,高三十仞,在琅琊台未建之前,是列国的最高建筑。传闻灵王建成此台后,召集宫女、园丁和奴仆三千余人在此居住。灵王崇尚细腰,宫中嫔妃无不节食束身,弱不禁风,每每登临此台,均需休息三次,因而此台也称“三休台”,章华宫亦称细腰宫。 同历代楚王一样,楚威王熊商亦喜此宫,每年仲春二月都要离开郢都到此赏游,一直住到五月仲夏。在此期间,大小国事尽皆托于太子。 这年春末夏初,午后时分,位于三休台上的观波亭中,年过五旬的威王正在亭中与几个宫娥嬉戏。威王黑巾蒙眼,东扑西摸。一位妃子与七八个宫娥四面围住威王,咯咯嬉笑,东躲西闪。 正在此时,留守郢都主政的太子熊槐急急慌慌地走上亭子,内宰诚惶诚恐地跟在身后。 见到此景,太子槐一下子怔了。正在咯咯嬉笑的妃子及众宫娥见到太子,无不粉面含羞,以袖掩面,急急避往一侧。 陡然间听不到嬉笑声,楚威王一边仍在摸索,一边喊道:“爱妃!爱妃——” 太子缓缓跪下,连拜三拜,沉声说道:“儿臣叩见父王!” 楚威王一把扯下黑巾,见太子跪在地上,面色尴尬,狠瞪内宰一眼,转对爱妃,厉声斥道:“还不退下?” 妃子与众宫娥急急退下。 楚威王走至席前,并膝坐下:“平身吧。” 太子槐谢过,不等起身先自奏道:“启禀父王,儿臣有紧急军情奏报!” 楚威王渐渐恢复威仪:“说吧,可是项城战事?” “是边关急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