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第12/20页)
“不然。”龚定庵默想了一会儿念道: “湖云如梦,记前年此地,垂杨系马。一抹春山螺子黛,对我轻颦妖冶。苏小魂香,钱王气短,俊笔连朝写。乡邦如此,几人名姓传者?” “这是半阕。”燕红笑着说,“‘一抹春山螺子黛,对我轻颦妖冶’,未免唐突西子。” 龚定庵微笑不答,停了一下说道:“下半阕,你会笑我。” “怎么呢?” “下半阕太自负了。”接着便念: “平生沈俊如侬,前贤倘作,有臂和谁把?问取山灵浑不语,且自徘徊其下。幽草黏天,绿荫送客,冉冉将初夏。流光容易,暂时著意潇洒。” 念完了,他情不自禁地从牙缝中吸了口气笑道:“连我自己都觉得齿冷。不过那年我才廿三岁,还不识天高地厚。” 燕红心不在焉地点点头,很奇怪,何以竟无一语悼亡?看起来,他跟他作为表妹的元配,感情似乎不甚融洽。 这样愣愣地想,突然省悟,已经出家了,还问人家夫妇的感情干什么?抛开了闲心思,再来想他的词,已经不大记得了。 “大少爷,前面就是净慈了。”坐在船尾的阿兴问道,“轿子等在山门口,是不是在净慈吃了斋再走?” “噢,”龚定庵问燕红,“你饿了没有?” “一点都不饿。” “如果不饿,就从净慈上轿,到烟霞洞吃饭。”龚定庵说,“烟霞洞有个和尚叫印心,一脸酒rou气,然而做得一手好素斋,谈禅论艺,头头是道,人很不俗。人不可貌相,我也见过几个表里不一致者,唯此人为最。” “好!咱们就到烟霞洞。” 到净慈上岸,少不得到寺中随喜一番。净慈是南宋高僧道济的道场,这个和尚说话行事,疯疯癫癫,杭州人称之为“济癫僧”。有关他的传说甚多,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起造净慈寺大殿时,他运用大神通,由海道运来巨木,寺中有口井,谓是“海眼”,巨木即从井中运出。至今井中还留有一段余木。 燕红当然要看看此一“古迹”。有个穿僧袍,却未受过戒的中年“和尚”,用一根长绳,系着烛台,直垂入井,果然有段径尺的木头竖在井中,载沉载浮。看完了,在一旁的阿兴取了十几文钱,塞在那“和尚”手里,说声:“太少爷,上轿了。” “阿兴,”燕红问道,“你怎么看都不看?” “有啥好看?骗钱的把戏。” 他的声音很大,又是一副鄙夷不屑的脸色,燕红觉得过分予人难堪,偷偷觑了那和尚一眼,已是忙着招呼另一拨游客去了。 “大少爷,走啰!”阿兴挟着衣包,昂首阔步,在前领路。 “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燕红低声说道,“想来你在京里对那班大人先生,也是这种态度。” “‘杭铁头’之为杭铁头,良有以也。” 正谈着,燕红身子一侧,往外倒去,龚定庵的身手很灵活,急忙一揽一挡,自腰际将她抱住。 燕红顿时红晕满面。纤足套着一双靴子,重心不稳,偏又要一摇三摆,装出书生走路的样子,已经很不自在了。此时几乎倾跌,而龚定庵援手的姿势,又引人注目,越发使她有十目所视之畏,因而改了主意。“咱们回去吧!”她说,“烟霞洞那面,改一天再说。” 龚定庵愕然。“怎么?”他问,“好端端的,忽然变卦了?” “你没有看见,多少人指指点点的。”燕红一脸的懊恼,“一定当我是人妖。” 原来如此,龚定庵想了一下说:“那么,在这里吃了斋回城。” “不!” “这样好了。”龚定庵说,“我们坐轿子沿苏堤到‘花港观鱼’,在那里吃了饭,坐船回城。如果你有兴致,我陪你去逛一逛城隍山。” 燕红的游兴,一扫无余,但不忍拂龚定庵的意,只好这样答说:“进了城再看吧!” “龚大少爷,哪天回来的?”招牌大书一个“宋”字的小饭馆,店主是个白发老妪,穿一身干干净净的淡青竹布衣服,满脸的皱纹中,还依稀看得出年轻时的丰韵。 “回来有半个月了。”龚定庵指着燕红说,“我这个小表弟姓薛,他是‘胎里素”。宋嫂,你看弄两样什么菜?” “‘胎里素’是一碰荤腥,就要想吐的。我用新锅子、新锅铲来炒,素菜配几样?”说着,宋嫂转脸去看燕红。 燕红怕开口会露马脚,伸出两指相示。龚定庵便加了一句:“能配四样最好,不然就是两样。” “好,我晓得了。龚大少爷,我替你捞一条鱼上来醋熘,一鸡三吃。如果不忌筷子,素菜就不必另外弄了。” “筷子不忌。” 等宋嫂一离去,龚定庵说道:“这宋嫂,人很风趣,有时候还会说风情话。” 一听他这么说,燕红马上又是眼观鼻、鼻观心,口中念一句:“阿弥陀佛。” “你又要露出本来面目了。”龚定庵低声说道,“参禅学佛,不在乎世俗的清规戒律,像道济就饮酒食rou,南宋还有位高僧,名为‘虾子和尚’,我劝你稍微在这方面看开些。” 燕红口虽不言,但神色间表示接受了他的劝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